这是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情
如今
这生活用的盘子
却也能变身成为艺术品
http://oldpic.52jiangjin.com/uploade472012/201704/25144437561.jpg
朱立瓷刻作品 通讯员 王大平 摄
把盘子变成艺术品
谁能有如此大的本事
今天
小编就要与大家分享这位奇人的故事
厉害了我的哥!江津瓷刻走进上海世博会
这位奇人叫朱立,年过五旬,是一名乡村医生,因为自己“不务正业”,利用闲暇时间,去研习瓷刻技艺,没想到却在这方面做出了 一片天地,成为了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瓷刻技术的传承人。他还被应邀在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展现了这门指尖上的艺术。
“不务正业”闲暇雕刻手不停
朱立出生在医学世家,由于他的父母都是医生,朱立从小耳濡目染,早早对医学有了较深的认识。1981年,刚满17岁的朱立正式披上白马挂,在龙吟卫生院工作,1986年调到塘河镇卫生院当医生。
http://oldpic.52jiangjin.com/uploade472012/201704/25144535561.jpg
朱立创作时的工作地点 通讯员 王大平 摄
初来乍到的朱立没有什么特别爱好,每天除了勤于学习、研究医术,他规定自己每天必看3个小时的医书,不断提高自己的医术,治病救人。
“八十年代,做一名医生难,要做一名好医生更难,尤其是区乡的工作、学习条件,常常会遇到疑难杂症,只有自己购买书籍、杂志,不断的学习,提高医术,才能更好地解除群众的病苦。”初出茅庐的朱立有着远大的理想抱负。
但是,朱立不曾想过医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乡村更没有什么文化生活可以释放,心身俱疲惫的他只有寻求自我释放。朱立居住在青山碧水的塘河古镇上,感触着 传统文化的气息,闲暇时,他重新拾回了书法、绘画、篆刻等传统文化。书画怡情,一段时间后,朱立发现工作压力就被消融其中,慢慢地就成了业余爱好,医术也不断精进。
http://oldpic.52jiangjin.com/uploade472012/201704/2514463761.jpg
朱立瓷刻作品 通讯员 王大平 摄
渐渐地,朱立在众多爱好中发现,偏爱雕刻。最初接触雕刻的时候,朱立从用篆刻刀雕刻印章,到不断地观察自然,逐步染指于竹、木、石、陶瓷等的雕刻,内容也从简到繁,随着时间的流经,雕刻渐入佳境。
“到后来,如果有一天喊我不雕刻了,我还真的不习惯。”朱立表示,自从爱上雕刻后,只要工作上许可,他基本上每天都会雕刻上两三个小时。
20年瓷刻技术自成一家
与国画、书法等艺术强调基础不同,瓷刻更强调耐心和纯熟的技术。“塌下心来接触,就会发现瓷刻并不难。初练就能欣赏到自己的作品,有一种自豪感。”朱立介绍,初涉瓷刻,是先将字形图案绘在瓷盘上,再用锤、凿,一点一点地在瓷盘上雕琢出来。
朱立正在创作 通讯员 王大平摄
“我发现这种形式很好入手,于是增加了学习的自信。”一路下来朱立的技法逐渐纯熟。“但刻工与盘面的角度、用力的大小、点面的结合及细致之处的精雕细刻就非常难了,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朱立讲出了瓷雕的难点。
为了让自己的瓷刻技术更加精湛,朱立就从最简单、最基础的刻字开始,逐渐掌握平衡、深度、浅度以及刀具的运用。每天,朱立都会利用休息时间,聚精会神地摆弄自己手中的雕刀,一步步完成自己的刻瓷作品。
众多房子 通讯员 王大平 摄
“并不是所有的瓷刻都是那么一帆风顺,我常常刻坏瓷盘,甚至还会弄破瓷盘。”不过,经过岁月的磨砺,朱立逐渐掌握了单刀法、双勾法和刮刀法等雕刻技法,可以在任意的瓷盘、瓷盆、瓷板上刻画、刻字,刻出山水、人物。
“我不喜欢太规范的雕刻,这样的作品没有味道。”朱立告诉记者,20年的瓷刻经验让他明白了,真正的雕刻就是要给人一种作古的感觉,如同天然饰成,毫无刻意而言。
朱立瓷刻作品 通讯员 王大平 摄
朱立的每件作品都是用黑、白、灰三种颜色,结合素描、国画,用点、线、面进行创作,没有过多的修饰和加工,更多的是利用陶瓷上的天然材质进行雕刻。在白色 的釉面上雕刻,则用黑、灰两种颜色上色;在黑色的釉面上雕刻则不必上色,只需将胎面的材质露出即可。朱立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雕刻手法,让每件作品都给人以朴 实、自然、舒适的感觉。
技术赢得上海世博会认同
在众多瓷刻中,朱立尤其喜爱雕刻人物。一次,朱立的朋友带着长辈的照片请他雕刻一幅瓷刻肖像,这时,朱立则提出要见那人。朋友当时不明白朱立的用意,不过还是把人带来,朱立与之摆谈了十几分钟。
朱立瓷刻作品 特约摄影记者 寒枫 摄
等朋友一行人一走,朱立立刻沉浸在瓷刻的创作中,通过观察那人的神态、举止和性格,朱立经反复创作后,再起刀精雕细琢,两个多月的劳作,一件神形兼备的完美作品就诞生了,他的朋友及家人都说:"太象了,比照片象多了,连性格都看得出来。”
“雕刻人物最关键的是眼睛,从眼睛中能看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气质、性格。”朱立说,他的雕刻作品力求精工、尽善尽美,非常苛刻,从不做相同的第二件。他坚持艺术品必须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件,如果有两件及以上,那就成了工艺品和玩具了。
http://oldpic.52jiangjin.com/uploade472012/201704/25144644121.jpg
朱立瓷刻作品 特约摄影记者 寒枫 摄
20年间,朱立精心创作雕刻出了《**》《朱德》《邓小平》等几百件人物、风景的精美作品,目前,很多作品己被藏家高价收藏。
朱立的《瓷刻》在2010年应邀在上海世博会现场展出和展演技艺,向全世界的人民展示只属于中国的瓷刻艺术,并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许多国内外游客还纷纷要求购买、收藏瓷刻艺术作品,还有外国游客现场求拜师学艺。
“其实,我从这门艺术中,发现了生活的乐趣。”朱立告诉记者,很多时候,他是能与作品产生“对话”的,而这种互动,更让他深刻体会了创作的“妙不可言”。 “还有一种喜悦,是历经数月完成一幅作品后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那是任何物质享受都给予不了的。”他说。
《江津日报》记者 李红霞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