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惊鸿巨变!从10到135,从10万到90万!
“开栏语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开放与创新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在40年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浪潮中,江津既是见证者又是受益者。锐意进取的江津儿女把握好每一次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在这段奔涌激荡的改革浪潮中,留下了一朵朵绚丽的浪花。值此隆重庆祝之际,本网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专题报道。报道组深入全区镇街部门、企业园区、机关学校、田间地头,回眸我区改革创新的典型经验,寻访各条战线创新创业的先进模范,讲述新时代扩大开放的生动故事,以此展示我区改革开放40年来在深化改革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回溯40年奋斗之路,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今日刊登首篇,敬请关注。
“40年城市从小到大,从简至繁。40年,从规划的10平方公里城市建设用地,发展到如今规划的135平方公里。40年,规划城市人口从10万人,壮大到90万人……40年破茧成蝶,江津从1981年启动城市总体规划至2013年总体规划编制,实现了从“县城——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大城市——融入主城一体化发展的美丽滨江城市”五次转变,正是在一个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积累上,江津从历史上的小县城逐步成长成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区重要组团城市,规矩之间“画”出宜居宜业的城市美好生活画面。
上世纪80年代每人7平米就是目标“上世纪80年代初年我刚刚退伍到江津县城建局工作的时候,走路把江津城转一圈都要不到2个小时。”在江津区规划局办公室,60岁的老规划工作者刘庆贵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津县城。“当时的小县城,就是现在的环城路以内,东边到东门文化馆,西边到小西门,周边除了几个小厂就是农田。城区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万人。”刘庆贵的话在江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上有数据印证:1981年江津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随着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台,江津开始逐步实施旧城改造计划。20米宽的环城路,电影院、五金公司、百货公司的建成……还有高达6层的江津饭店投用,曾经一度成为江津的地标性建筑,也成为老一辈江津人心头永恒的记忆。“当时的城市规划要点就是保障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楼房建设以调整间距为主。”刘庆贵介绍,随着一条条石板路变成水泥路,一座座参差不齐的平房、瓦房变成了整齐的楼房,江津城市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也正是这第一版规划,江津完成了从小县城到小城市的原始“蜕变”。江津巨变。林桂春 摄
90年代真正意义上的小区出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飞速推进,很快,小城市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几江半岛的扩容势在必行。1992年,江津撤县设市,1997年,重庆直辖,这两次重大的历史转折,让江津的城市空间格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江津长江公路大桥、十里滨江路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实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德感工业园、双福工业园的相继设立使得江津的城市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位于客运中心旁边的紫荆花园应该是江津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小区。”刘庆贵介绍,随着江津境内第一座长江大桥——江津长江公路大桥的建成通车,江津城市布局逐渐向城市西面扩张,一个个带着花园的小区商品房在滨江路西段应运而生,江津市民对居住环境的需要逐渐提高。与此同时,城市的规划也不断更新,1996年,江津第二版城市总体规划应时而生:规划城市人口3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30平方公里。2003,江津再次调规,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城市人口68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1平方公里。蓝图一点点变成现实,随着滨江路东段的新建,一幢幢林立的高楼在琅山片区拔地而起,丰富了城市的天际轮廓线,小区花园、游泳池、游乐园、车库等功能性设施的配备大大提高了市民的居住品质。江津也一跃从小城市过渡到中等城市,再由此发展到大城市格局。江津夜色。记者 贺奎 摄
新千年新时代“一轴两翼”同城一体化发展正在实现千年来,由于受到长江这一天堑及艾坪山等周边山体的阻隔,江津的城区发展几乎一直局限在几江半岛,形成了依托长江的独特半岛城市风貌。“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踏着城市化的节拍,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区,几江半岛的居住人口已经达到30万,大大降低了市民的居住品质,城市的布局需要寻找新的拓展空间。”江津区规划局副局长刘荣臻介绍,2007年江津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正是以此为切入点破题,此次规划城市人口7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8平方公里。依托长江构建“一江两岸”城市空间格局,发展方向由“北上东进”改为“向北”为主,这也标志着江津城市发展的一次重大跨越。随后,一个又一个好消息传来,绕城高速通车,重庆主城发展全面进入“二环”时代,更是为江津城市快速发展带来重大机遇。2013年,第五版江津城市总体规划(即现行城乡总体规划)出炉,提出了一中心三组团的建设目标,在此基础上,区委区政府提出,力争用5年至10年时间基本形成以双福新区、滨江新城、几江半岛为南北向的城市发展轴,以拥有较好区位优势、交通优势和产业发展优势的珞璜、德感为东西两翼的“一轴两翼”城区同城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小时候从江津到重庆坐车要半天时间,现在只需一个小时。”刘荣臻感叹道,城市规划并没有改变两地的“空间”距离,但是两地的“时间”距离却大大地缩短了。别看这短短的一个小时,它印证了江津城市规划从独立城市转变为重庆大都市区的重要组团,融入主城与主城一体化发展的态势越加密切。未来的江津。(区规划局供图)
看如今,随着几江长江大桥的建成通车,轨道交通5号线跳蹬至江津段的新建,区行政中心、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等城市重要功能配套搬迁至滨江新城,金科·中央公园城、城海·滨江春城、鲁能·领秀城等高品质洋房住宅的陆续入驻,圣泉公园、篆山坪公园得到开发,江津城市主要功能配套日益完善,山、水、人文协调统一,江津城市品位得到质的提升。瞩望新时代,江津,这座长江要津的城市,正从历史深处走来,蓬勃发展,迅速向主城融入,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值得看
盗我图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