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骆来山上藏着一个武林山庄,里面有位太极女侠
中华武术kungfu中国历来被誉为武术之乡,从古至今,学武之人修炼功夫的目的不是致力于击破石块或木板,武者更关心的是用它影响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和生活方式。武术修行,需要大师的智慧;探索武术的真谛,需要大师的引领。在江津西湖镇的骆来山上就住着这样一位武术大师,她用她的武术传递了强身健体的理念,用她的武德感化了弟子内心的浮躁。她就是56岁的邹帆。40余年的学武生涯邹帆是永川人,9岁就随邻居一位民间的师父学习昆仑太极,后又拜名师杨氏、重庆少林门老师、青城山隐士,学习了多种武术门派,将这些流派的武术融会贯通,丰富、完善了昆仑太极的拳法,成为昆仑太极拳的第五代传承人。
从1986年开始,邹帆挑战了各种武术擂台比赛,并获得了不俗的成绩。曾经在重庆一周杯擂台赛中,获得48公斤级冠军,同年还荣获成都一周杯比赛的冠军
“比赛是年轻时候喜欢追求的一种荣誉,现在看来真的不值一提。”邹帆认为,武术就是一种文化,能够教化出品德,磨炼出意志。在以后的几十年中,邹帆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每天都坚持习武练拳,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她的太极拳,动作飘逸沉稳、舒展大方、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她的太极剑,右手行剑如蛟龙出海,左手行剑如行云流水,剑气合一,颇具形与体、气与神相和谐的太极神韵。“最初,练武是一种乐趣,后来越来越感到武术的博大精深,也越来越迷恋了。”邹帆说,她下决心要把中国武术发扬光大。初建山庄不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邹帆深知武术的传承不仅仅在于技能,而是一种文化,一种修养。她想通过传播武术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让下一代不仅拥有强健的身体,更能磨炼出坚强的意志。
怀着这样的信念,邹帆打算建立一个天下的武林山庄。她决定先为自己的武林山庄选择一块习武宝地,听说江津四面山的空气清晰,风景宜人,2003年,邹帆就走进四面山寻找山庄地址。邹帆发现,虽然四面山的景色秀美,却不是她心中最佳的山庄地址。后来,经人介绍,邹帆又来到了西湖镇骆来山。走着泥泞的山路,邹帆心中一直存有疑惑,这么偏僻的地方,山庄建在这里也不是最好的。刚准备离开骆来山,邹帆突然在山上发现了一块石头。
“我当时一下子感觉到了这块石头的灵气,就跟热石一样,与地脉相通,终年不沾积雪。”邹帆惊喜之下,决定就在此建立武林山庄了。一个山庄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倾尽了邹帆所有的家产和精力。原本同意合资的师兄弟们看着山庄的工程浩大,都一一撤资,只留下邹帆一人苦苦支撑着。她变卖了家里的房子、车子,终于花了4年的时间,在2008年时建好了一座武林山庄。习武先习德“习武先习德。第一,练武要先从不会打人到学会打人,再到不打人;第二,不能依仗武术做坏事,要多做好事。”邹帆每次上课前都会告诫自己的弟子。今年已经是邹帆开馆的第10个年头了。每年寒暑假,不少家长慕名而来,将自己的孩子送到这里来学习武术,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也才10多岁。这些年来,她总共招收了600多个学员。
“每个孩子起初来到这里都会大哭大闹一阵子,不过后来慢慢习惯这样清净的习武生活,就会好起来了。”邹帆说。在这里学习武术肯定很苦,她就想让孩子从小就懂得吃苦,学会忍耐,拥有一颗包容的心。在邹帆的训练下,孩子们个个表现出众,小小年纪就拿了不少奖杯。11岁的李璐彤已经是这里的大师姐了,她5岁上山学武,先后参加了6次比赛,拿了10多块奖牌。还有12岁的陈薪艳也拿了7块金牌,4块银牌,3块铜牌。
“孩子参加比赛也是一种训练,让他们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荣誉是其次的,心态才最重要。”邹帆认为。学武还要贵在坚持。在邹帆的众多弟子中,真正能做到十年如一日习武的弟子却只有一个,那就是她的大弟子杜军。
杜军今年21岁,西湖镇人,从11岁就开始跟着邹帆学习武术。杜军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自己乘坐车子上山学习武术。寒暑假就过来帮助师父带着这些小师弟、师妹们。
“刚开始的那几年,很多孩子都结伴一路上山习武,后来渐渐地人就少了,最初习武的那批人最后只剩下杜军坚持了下来。”邹帆有些遗憾。她认为,习武不仅仅是凭一种兴趣,而是要懂得坚持。午休后,山上的太阳依旧火热,练武房里的孩子们继续着上午的训练,这里并不如我们想象中那样呐喊震天,他们忍耐着寂寞,默默承受着本来不属于这个年纪的辛苦,在师父邹帆的指导下,继续将武术的火苗传承下来。来源:江津日报 记者 李红霞
有内力?
神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