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国画大家阎松父:"宁当画匠不当少将"
《一世清名,墨香流芳》阎松父出生于1902年,卒于1985年3月,中国著名国画艺术大家,江苏人。抗战期间,举家辗转迁到重庆,后来在江津定居,投身抗日宣传,用牛皮纸绘制抗日宣传画百多幅,在万县街头展出。恰好冯玉祥将军经过万县,得知阎松父开画展,冯玉祥观展后亲书“还我河山”条幅一张并近照一张赠送给阎松父。
1943年,河南邓县闹蝗灾,民不聊生,阎松父举办义卖画展,所得30多万元全部捐献。李宗仁决定授予他少将军衔,阎松父却谢绝了说,“我只是个画匠”。
解放后,他就任江津中学、江津师范及江津女中美术教师。1956年,《浴牛》、《劳动后的休息》参加省第一届国画展览会和西南第一届国画展览,受到行家好评,《劳动后的休息》被选入全国第二届美展,为中国美术馆所收藏。在十年浩劫里,年已七旬的松父老师被下放去割草、喂牛、送奶、打扫厕所,生活比较孤单艰辛。就在这段时间里,阎老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画了数十幅奶牛的册页,他对党的人民的艺术事业是一片赤子之心。
江津现年97岁的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著名国画家刁蓬和现年94岁的老画家吴平治说,中美建交时,尼克松访华指名要阎老画作,中央委托重庆接阎老到重庆一周创作,时中国于1970年4月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阎老据此绘制了《嫦娥飞天图》、《虎》赠送,最后阎老获得5斤红糖奖励。八十年代中央又托阎老画《双虎》送日本首相,中英未建交时,英国女皇曾委托印度以大米换阎老画作收藏。时任中央领导人赵紫阳等出访欧美等国,将阎老作品为国礼赠送外国领导人。从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二年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对外贸易促进会、中国国际书店等有关单位,曾组织阎老的作品,送往巴基斯坦、菲律宾、新加坡、日本、芬兰、荷兰、冰岛、加拿大等国展出,受到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和热烈欢迎。
1980年6月,四川美术工作会召开,川内名画家聚集蓉城,邓小平专门看望老画家并合影,合影时阎老夫妇站最后一排,邓小平见后亲自将阎老请到自己身边,小平同志握住阎松父的手充满深情地说道:“你受的苦难多,很不简单,是一个爱国者,是一个人民画家。”叫摄影师重新拍了一张。
松父先生研习国画,青年时期多作花鸟,继承扬州画派风格,所画墨竹、牡丹、芙蓉等,色彩明朗,线条流畅,意趣盎然。中年以画牛为工,作品造型真实,神态生动,代表作有《百牛图》等;中年后又工画虎,吸取晚清、近代诸家之长,创造出自己的表现手法,所作以墨趁湿破于色的方法,使斑纹与皮毛色墨交融,浑为一体,取得良好效果。山水、人物、花鸟、走兽,既吸收上海画派、岭南画派之长,又经过长期钻研,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立意新颖,构图独特,线条流畅,色泽明快,牛、虎的代表作为《百牛图》、《怜子图》,人称“多牛翁”,字号半耕草堂,题画室为“啸风楼”。通常画家对自己的作品都十分吝爱,而豪爽放达、平易近人的阎松父却并不在意,只要有人张口索画,他便会欣然送出,阎松父认为“画送出去了可以再画”。渐行渐远,精神永存。一个艺术家渐行渐远了,但他的精神,他的思想,他的作品,他的人格,他的大爱,却在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
阎松父先生生前生活在重庆江津,那时还没有修建江津长江大桥,交通不便,信息闭塞,“阎松父”远没有其他出川画家的名气大。但是生活在我们现在这个信息高速发达的时代,是真金永远不会埋没!阎松父,一位永远不会被堙没的中国国画大师!(杨清春)
http://pic.app.e47.cn/20180831_65865_1535698948659.jpg
http://pic.app.e47.cn/20180831_65865_1535698948727.jpg
http://pic.app.e47.cn/20180831_65865_1535698948764.jpg
http://pic.app.e47.cn/20180831_65865_1535698948804.jpg
阎松父可称得上是江津的文化名人。
家人有幸得松父老先生亲赠虎图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