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辛苦乱离中——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
嫩秧被地如茵绿,
落日衔天似火红。
闲倚柴门贪晚眺,
不觉辛苦乱离中。
这首诗是陈独秀流寓江津期间所作。1939年,陈独秀邂逅同乡好友胡子穆,作此诗相赠,表达自己虽背井离乡,却悠然自得、不畏艰难的心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经舆论声援和友人斡旋,被国民党政府假释出狱。由于战局变化,陈独秀几经辗转,于1938年8月抵达江津。 江津在19世纪早期就发展成为长江上游著名商埠,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万里长江在此蜿蜒曲折,呈“几”字形流过,故又称“几江”,陈独秀在人生的最后5年岁月里,居于斯、逝于斯、葬于斯,将晚年的足迹留在了这里。 为了探寻陈独秀的晚年足迹,追寻江津的老城记忆,我馆特推出专题栏目——《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走进陈独秀的最后人生,追寻这座城市的记忆。 今天为大家推出第三期:《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郭家公馆》。
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
之郭家公馆
在延年医院遭遇“闭门羹”之后,进退两难的陈独秀在友人方孝远的带领下,前往江津东门附近的郭家公馆。东门即东阜门,明清时期江津设九道城门,其中之一便是东阜门。民国时期,东门附近有江津县政府、中区高等小学(今四牌坊小学的前身)、公共体育场、南京内学院、中山公园等,商业繁荣,文化兴盛。
▲红框处为东阜门位置
▲民国时期
江津中山公园(即人民公园的前身)郭家公馆位于江津县政府附近,是一幢一楼一底的青砖瓦房,其正门为牌坊式八字石坊建筑,有两扇约一尺厚的铜皮包门,颇具古代军衙特色。据民间流传,清末民初时,光复江津的郭姓管带及其新军曾在此驻扎,“郭家公馆”因而得名。
▲红框处为江津县政府(郭家公馆位于县政府附近)
随着世事变迁,郭家公馆几经易手,改建成客栈。因地处繁华地段,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流寓江津的名人都曾在郭家公馆居住,其中就有陈独秀作诗相赠的安徽同乡胡子穆。潘赞化、邓季宣等也常到此访客。此外,当时安徽不少流亡学生也住在郭家公馆或附近。郭家公馆房东为人豪爽仗义,爱结交名人。陈独秀夫妇来到郭家公馆,房东拿出登记册请来客进行入住登记。他看着眼前的男子,感觉在哪里见过,可一时又想不起来,当他看到登记册上“陈独秀”三个字时,心生惊喜仰慕之情,当即表态把二楼西面两间房腾给陈独秀夫妇,房子里的家具摆设都留给他们使用,并许诺不收房租。郭家公馆成为了陈独秀来江津后第一个相对稳定的居所。陈独秀夫妇所住的两间房并不大,中间只用一层木板隔开,陈独秀夫妇住在里间,摆上一张桌子供陈独秀写文章用;外面一间房,用作吃饭、待客。
▲素描画
《暂居郭家公馆》陈独秀入住之时正值夏天,居住的房间又当西晒,再加上他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第二天就病倒了,幸得同乡好友邓初尽力医治才得以好转。虽然日子艰难,但无论如何,陈独秀总算有了属于自己的安身之所。在郭家公馆居住期间,陈独秀依然关心时局,坚持发表文章。据现有资料统计,陈独秀寓居江津后撰写并公开发表的政论文章共有6篇,其中5篇就是在郭家公馆完成的,分别是《我们为什么而战?》《“八一三”》《告日本社会主义者》《我们不要害怕资本主义》和《我们为什么反对法西斯特》。在郭家公馆的这段日子里,陈独秀经历了旧友重逢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江津人民的友善。在他坎坷的晚年岁月里,新朋旧友的关心帮助,给他带来了许多慰藉。1939年1月,在邓初诚恳道歉并再三邀请下,陈独秀夫妇离开郭家公馆,终于搬进了延年医院。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城市的不断建设,郭家公馆现已全部拆除。建筑物虽然已经不再,但陈独秀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却久久流传。
来源 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赞赞赞赞赞赞赞
人文江津
点赞点赞
石墙院的人些粘了陈独秀一点光
点赞点赞
感谢分享
知道了谢谢提醒
名人堂!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