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辛苦乱离中——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嫩秧被地如茵绿,落日衔天似火红。闲倚柴门贪晚眺,不觉辛苦乱离中。 这首诗是陈独秀流寓江津期间所作。1939年,陈独秀邂逅同乡好友胡子穆,作此诗相赠,表达自己虽背井离乡,却悠然自得、不畏艰难的心境。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关押在南京老虎桥监狱的陈独秀经舆论声援和友人斡旋,被国民党政府假释出狱。由于战局变化,陈独秀几经辗转,于1938年8月抵达江津。 江津在19世纪早期就发展成为长江上游著名商埠,因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万里长江在此蜿蜒曲折,呈“几”字形流过,故又称“几江”,陈独秀在人生的最后岁月里,居于斯、逝于斯、葬于斯,将晚年的足迹留在了这里。 为了探寻陈独秀的晚年足迹,追寻江津的老城记忆,我馆特推出专题栏目——《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让我们一起回溯历史,走进陈独秀的最后人生,追寻这座城市的记忆。 今天为大家推出第六期:《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支那内学院》。
探寻陈独秀在江津足迹之支那内学院
陈独秀爱好诗文、书法,寓居江津后常常前往文人墨客谈诗舞笔聚散之地——支那内学院。支那内学院是中国佛学院的前身,它的创办者,是佛学大师欧阳渐。
▲红点处为支那内学院所在地
▲ 欧阳渐欧阳渐(1872-1943),字竟无,江西宜黄人,著名的国学家和教育家。欧阳渐20岁考中秀才,34 岁入京廷试,回家途中去南京拜谒金陵刻经处的著名居士、佛学家杨仁山,转而学佛,后到日本搜集到佛学典籍 300 种数千卷。1922 年7月,欧阳渐经多方奔走,在南京成立支那内学院。梁启超、梁漱溟、鲁迅、班禅额尔德尼等名流都曾听他说佛讲学。1937 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支那内学院的院舍和30多万卷经书被毁。欧阳渐率院众长途跋涉,背着经版内迁到江津,在东门外重建支那内学院,改院名为支那内学院蜀院。
▲支那内学院蜀院蜀院坐落在风景宜人的长江之滨,也曾是江津公园的所在地,时常有文人学者慕名到此集会谈学。陈独秀来到江津后,也喜欢到这个清幽之地,与欧阳渐、高语罕等人谈文赏艺、切磋书法。
▲简笔画《佛学院拜访欧阳竟无》1941年,陈独秀偶然得知欧阳渐珍藏有一本《武荣碑》字帖(《武荣碑》是汉碑名品,拓本存世较少),他十分羡慕,就以诗代柬,表明自己想借阅的心情,诗云:贯休入蜀惟瓶钵,久病山居生事微。岁暮家家足豚鸭,老馋独羡武荣碑。诗中陈独秀以贯休自喻其晚境凄凉,托足山野,贫病之余别无长物。岁末年初,家家户户杀鸡烹鸭筹备年货,但自己最眼馋的却不是这些,而是《武荣碑》。欧阳渐看到陈独秀的诗作后,有感于心,随即宝刀赠英雄,将《武荣碑》借给了陈独秀。
▲《武荣碑》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逝世。哀讯传开,欧阳渐赶赴石墙院参与治丧事宜并赠赙金50元,随后将之前借给陈独秀的《武荣碑》字帖带回。1943年,欧阳渐去世,院内门人吕澂主持院务,继续刻经讲学。1950年,支那内学院蜀院更名为中国佛学院。1952 年秋,中国佛学院将所藏的手稿、经版等物一并移交南京金陵刻经处。2009年,支那内学院蜀院被评为重庆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直保存至今。如今,置身于长江边的支那内学院蜀院,在徐徐的江风中,仿佛仍能看到当年陈独秀与友人谈文说经的情景。
来源 江津独秀旧居
江津是个好地方
江津确实是个好地方
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
点赞
独秀一生
老前辈
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缅怀一下
山清水秀,人杰地灵。
独秀在党内的作用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