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
钟惦棐(1919.10—1987.3),原名钟永发,四川省重庆市江津县几江镇(今重庆市江津区几江街道)人。著名文艺评论家、电影美学理论家。曾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中国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等职。著有《电影的锣鼓》《陆沉集》《起搏书》《电影策》等。1987年3月,钟惦棐病逝于北京,享年68岁。2003年被评为重庆历史名人。钟惦棐
钟惦棐部分作品
《陆沉集》辑录了钟惦棐同志一九五〇年至一九五七年间发表在各报刊上的大部分文章,基本按写作发表的日期编排。这些文章虽系旧作,但由于评论家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创见,所以今天读来仍觉现实感强。
《起搏书》收入著名电影评论家钟惦棐写于1978年至1982年间的文章六十余篇,除电影评论、专论外,还有剧评、文学评论、杂谈随笔、书信散文等,其中绝大部分在报刊上公开发表过,文章篇目按照文体编排,同时也参照写作、发表的时间顺序。这本文集贯穿着一个基本精神,即对艺术现实主义的深入思索和探求。评论家积极呼吁找回失去的艺术规律,结合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提出精辟的见解,做出独到的阐述,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
求学足迹
图为钟惦棐早年生活的江津西城外天星凼贫民棚户区。
钟惦棐少年时就读于江津中学,因家贫,只读了一年初中就失学了。1936年,他离开家乡,前往成都投奔亲朋,考入成都四川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美术。抗战爆发后,钟惦棐前往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他转入鲁迅艺术学校(1940年后更名为“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美术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鲁艺”期间,他刻苦学习,文化艺术水平提升很快,在校半年就从学员转为教员。
图为抗日军政大学照片。
图为鲁迅艺术学院。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革命文艺工作1939年,中共中央决定“鲁艺”部分人员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联合陕北公学等创办华北联合大学,钟惦棐调到该校文艺学院任教。这期间,他致力于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研究,并与该院师生一起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革命文艺工作。1943年,钟惦棐任晋察冀边区北进剧社指导员,带领剧社配合游击战争,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上演了大批抗战剧目,启发群众抗日救国的觉悟,唤起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此期间,钟惦棐深入农村取材,向群众学习语言和鼓词,创作了《拥军模范甄秀林》《奔袭长辛店》(合作)等曲艺作品,与人合编三幕话剧《青纱帐里》、快板《谁家天下》等。这些作品真实反映了晋察冀边区军民坚守阵地的英勇事迹和众志成城、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图为钟惦棐担任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抗敌剧社文艺部部长兼任美术队指导员合影。钟惦棐(图中最后者)。敲响“电影的锣鼓”新中国成立后,钟惦棐先后进入文化部、中宣部工作。1950年,钟惦棐看完电影《中华儿女》后,激动得无法入睡,执笔写下《评〈中华儿女〉》一文。该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是新中国第一篇影评文章。此后,他开始正式从事电影评论活动,陆续发表《〈无罪的人〉为什么不是消极影片》《评〈祝福〉》等多篇文章,逐渐形成了观点鲜明、剖析深刻、文笔洒脱的影评风格,成为极有影响力的文艺评论家。1956年,针对国产电影受到群众冷落的问题,《文汇报》发起一场“电影界如何贯彻‘双百’方针,解放思想,拍出好片,争取群众”的讨论。《文汇报》发起的这场讨论持续两个多月,共发表文章50多篇。《文汇报》邀请钟惦棐为这场大讨论写一篇总结性文章,钟惦棐欣然应允,发表《电影的锣鼓》一文,从理论的高度批评了电影领导者的教条主义做法,强调必须尊重电影创作和生产规律。该文直指要害,对中国电影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来源:江津图书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