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石蟆百戏伎艺
“石蟆百戏伎艺”是重庆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流传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白沙镇一带的传统综合性表演艺术,尤以石蟆地区传承的技艺堪称代表,其完好地继承了自汉代以来的百戏传统表演形式丰富多彩,其中又以橦技、狮舞和“耍和尚”堪为代表是中国古代百戏传统的活化石,弥补了传统研究中缺乏活态证明的关键一环,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石蟆百戏伎艺”表演样式丰富,表演仪轨完整,从样式上看,保持着汉代以来的橦技(竿技,俗称猴子爬杆)、狮舞(俗称翻五台)以及“大头和尚”等传统样式;从仪轨上看,则保持了宋元以来的完整的表演程式,其表演仪轨包括八个环节:耍狮子(大头和尚)、敬神、主持人开场、架道具、爬杆、杂耍、翻五台、谢主。
橦技,俗称“猴子爬竿”,即场地中央放方桌一张,方桌之上放长凳一张,在长凳之上,放高达6.3米(即二丈,最高可达三丈六尺)的竹竿一根,用三根绳索固定,竹杆顶端绑扎一根约三米长的横竿。表演者由下及上,缘竿而动,表演倒立人、夹抱、反夹抱、爬杆、翻板凳等30余种动作。特别是在顶端的横杆之上,表演者充分运用肢体,或悬挂,或倒立,或攀援,难度极高,惊险至极。
狮舞,又称“翻五台”,是传统高空杂技和传统狮舞融合的艺术样式。表演以五张重叠的八仙桌为舞台,两名舞狮艺人自下而上逐层表演,整个表演由猴王立桩、立脚、立头、偷梁换柱、狮子踩斗、耍狮子下桌等系列动作体系组成。
“耍和尚”,又名“大头和尚”,舞者头戴面具(大头)。石蟆百戏伎艺中的“耍和尚”极为古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尚参禅,狮子戏和尚,和尚不为所动,最后感化狮子;另一种则是和尚出行,狮子戏和尚,和尚不为所胁,最后降服狮子。
(来源:江津区文化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