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仙 发表于 2023-4-21 14:14:22

重庆江津三线建设回眸

          重庆江津       三线建设回眸

      1967年11月,江津县东门车渡码头竣工投用

       1965年12月17日,重庆国营长风机械厂入驻江津

蓝家沱港综合区码头一角

1968年12月,国营前进机械厂迁至江津德感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33厂现代化印染车间

江津钢铁厂炼钢铁炉塔

      20世纪70年代,国营晋江机械厂生产的100mm高射炮

重庆江津造纸厂大楼

   国营新兴机械厂精密加工车间

新兴机械厂厂房    国营新兴机械厂于1969年3月,在德感区和爱公社巴山大队临峰山下破土动工。    于1975年11月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4.7万平方米,建厂时总投资3868万元,后更名为国营江津增压器厂,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专业化废气涡轮增压器制造厂。


         国营红光川顺转运站标志墙“重庆朱杨溪一三五库”

国营红阳机械厂大门

      196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33厂在德感动工

       川东造船厂用国营永进机械厂生产的齿轮装备某型潜艇      1964年2月,江津县工业、交通、财贸等战线拉开向大庆油田学习运动的序幕,并有机融入了如火如荼的三线建设。江津工业学大庆运动实现了军政合作和军地合作,保障了迁入三线重点军工企业顺利建成投产,地方工业得到整顿,食品、纺织、皮革、陶瓷、造纸、燃料、化工、机械、建材等行业得到合理布局,水公铁运输实现跨越发展,使江津融入重庆周围工业体系,成为重庆西翼工业大县。      “走遍天下路,难过江津渡”是制约江津工业发展的交通瓶颈。1965年,中共江津县委决定改造江津长江车渡以支援三线建设。1967年11月,江津县东门车渡码头竣工投入使用。      1965年12月17日,重庆国营长风机械厂首批设备运抵江津县武城山,重庆国营长风机械厂是首家入驻江津的三线企业。       1966年5月,江津钢铁厂在五福公社余粮大队建成投产,是三线建设地方配套企业。      1966年6月,重庆江津造纸厂动工,1974年竣工投产,是三线建设地方配套企业,位于五福公社余粮大队蚂蟥沟。1966年8月1日,国营晋江机械厂在江津夏坝破土动工,1971年建成投产,是大口径火炮铸件专业生产厂,1978年1月1日更名为重庆铸钢厂。       1966年9月8日,国营红光川顺转运站在江津朱杨溪长江之滨破土动工。1972年,该转运站竣工,是当时全国兵工系统最大的航运企业。      1966年12月,蓝家沱港动工,1972年6月竣工投用。蓝家沱港是三线建设重庆西翼配套水公铁联运港口,初始设计年通过能力102万吨。       1966年,国营红阳机械厂建成于武隆,建成不久迁建于江津德感,1969年建成投产。该厂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直属工装厂,为本系统川东地区高、中速柴油机厂及配套厂的机械加工专用工装制造服务。厂区总建筑面积55561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23975平方米,职工1248人,主车间11个,辅助车间10个,固定资产净值3085.4万元。196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533厂在江津德感双龙公社高家坪山沟破土动工,1971年1月1日投产。      1968年12月,国营前进机械厂由武隆迁建于江津德感。1977年,该厂建成投产,隶属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为船用高、中速大功率柴油机专业制造厂。厂区占地38.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万平方米,拥有固定资产7491万元,主要生产设备800余台,生产车间13个,职工2300人。建成不久,该厂定名为四川柴油机厂,改革开放后更名为重庆潍柴发动机厂。      1969年3月,国营新兴机械厂在江津德感临峰山下破土动工,1975年11月建成投产,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面积4.7万平方米,建厂时总投资3868万元,后更名为国营江津增压器厂,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专业化废气涡轮增压器制造厂。         1969年,国营永进机械厂由武隆迁建江津德感,1974年竣工投产。该厂占地2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职工1266人。国营永进机械厂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的生产齿轮箱、离合器、联轴节、减震器的大型专业化三线军工企业。

江津化肥厂尿素生产线

江津县水泥厂

国营江津县茨坝粘土矿厂

       中国人民解放军2342厂江津德感办公楼       1970年,重庆市中药第二制药厂在江津城关镇投建,1971年4月竣工投产,占地6530多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7357.58平方米,主产56种中成药,其生产的“江津牌”银翘解毒丸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2002年1月,该厂重组后更名为太极集团重庆中药二厂,成为江津最大的药材产制企业。         1971年,为了解决三线建设耐火材料的需求,国营江津县茨坝粘土矿厂兴建,1976年6月1日投产,年产软质粘土10820吨,耐火砖1106吨,成为江津县重要耐火材料生产基地,产品销往攀枝花钢铁厂、重庆钢铁厂、成都耐火材料厂等处。         1971年12月,江津县珞璜石灰厂在工业学大庆运动中,改进技术开始转产生产矿渣水泥。江津县水泥厂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逐步走上规模。1973年8月17日,江津化肥厂建成投产。该厂是江津县化学工业化肥生产最大的厂家,拥有脱硫、造气、中低变甲烷化、炭化压缩、合成制碱等先进设备。      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2342厂在德感高桥溪竣工,主要生产军队生活用品 。1976年,该厂迁往成都,是江津迁出的第一家三线企业。1978年前后,国民经济改革开始酝酿,江津工业学大庆运动逐渐走向尾声。       本组图文由重庆市江津区委党史研究室钟治德收集整理

(来源:故人旧事2020)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重庆江津三线建设回眸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