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四屏镇:四山为屏护烟火,古盐道与老街的时光故事
在重庆江津区的东南部,有一个名叫四屏镇的地方。它的名字自带画面感——因四面山峰重叠,站在四面山洞口坝向上张望,笔架山、玄武山、狮子山、横担山四座山峰如天然屏障矗立眼前,“四屏”之名由此而来。2014年12月,四屏镇正式获批成立,下辖原四面山镇的四面、银岩、旺龙3个村,原柏林镇的青堰村,以及原四面山镇的四面场1个社区。这片土地的行政建制虽在此时完成整合,但深埋地下的历史根系,早已在明清时期便扎下了繁茂的枝叶,如今更像一坛被岁月封存的老酒,每一缕醇香都浸透着光阴的故事。当你轻轻启封,那些沉睡的历史记忆便会如潮水般涌来,带你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古盐道上的兴衰传奇
四屏镇的青堰村,藏着一条比镇名更古老的川黔古盐道。这条古道就藏在四山屏障的苔痕里,早在清末民初这片区域尚未整合为镇时,这里已是商贾云集的黄金通道,马帮的铃声在玄武山与狮子山之间的山谷间回荡。清朝道光年之后,盐商队在此歇脚、交易,青堰村也因此逐渐繁荣壮大。那时候,食盐带来的商机让这片被四山环抱的土地充满了生机,农民加入背夫的队伍,踩着石板路穿梭于横担山的密林,商人倾尽家产投资贩盐,古盐道成为了突破四山阻隔、连接四川、重庆和贵州的经济纽带。
如今,当我们踏上这条古盐道,还能看到那些被岁月打磨的石板,它们静静地躺在笔架山的山林荒草之间,诉说着当年的辉煌。古盐道上的古桥,由一块长石板架搭建而成,桥面已被山泥掩盖,只有从侧面才能看出石板的形状。站在这座古桥上,望向四山屏障的轮廓,仿佛能看到前辈们背着沉重的盐袋,一步一步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坚韧,让古道在四山之间继续向前方延伸。
抗日战争之后,战火频发,盐道的生意逐渐冷淡,曾经车水马龙的盐道逐渐没落,青堰场也彻底荒芜衰败。新中国成立后,部分还能发挥作用的盐道变成了马路,旧驿站、老院子都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但古盐道所遗留的传说还在回响,它见证了这片被四山守护的土地从商贸兴盛到岁月沉淀的时代变迁,也成为了四屏镇最深刻的历史印记。
老街里的烟火人间
四屏老街建于清末民初,距今已有130年历史,它依偎在四山屏障的山脚下,紧邻笔架山所在的四面场社区,是如今四屏镇域内最鲜活的“老资历”,也是四屏镇的另一张历史名片。300多米长的街面全由青石板铺成,街道两旁是木式结构住房,保存完好。老街建筑巧妙利用四山余脉的地形,顺其自然灵活布置,街巷空间开敞有序,斗折蛇行蜿蜒曲折,仿佛是古镇在四山怀抱中成长的年轮,一圈圈记录着时光的痕迹。
这里曾经是川黔边贸地之一,热闹非凡。如今,虽然岁月的痕迹爬上了老街的墙壁,但它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清晨,天刚蒙蒙亮,老街便笼罩在美食的烟火气之中,老面馆里,一碗碗小面端上食客的餐桌,筋道的面条,配上从四山之间采摘的新鲜时蔬,让人感受从田野到餐桌的距离,体验一场麻辣鲜香与舌尖的邂逅。
午后的老街,更是别有一番味道,房檐下的灯笼在四山吹来的微风中摇晃,抬眼能望见狮子山的轮廓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整个老街仿佛浸润进时光里。在老街悠闲的风中,约上三五好友,一起喝老街坝坝茶、开展娱乐活动,享受这被四山环抱的惬意时光。晚上的老街,充满了音乐和影像的乐趣,和家人朋友一起来老街唱唱卡拉OK,或是一起安静地在老街看看电影,西瓜、冰棍、电影和身边的家人朋友,让时间仿佛停止在这被四山守护的专属于快乐的光影世界中。
宗教文化的神秘传承
四屏镇的旺龙庙,坐落在四山屏障的风口处,紧邻玄武山与横担山的交汇处,在当地家喻户晓,它的年龄或许比四屏镇的建制更长久,如今所在的旺龙村也因庙得名。其外墙墙体整体采用大号长方形条石砌成,这种建筑风格在全国都十分罕见。庙内供祀有观世音、川主等,最初为土木架结构,但因地处四山交汇的风口且信众众多,火灾频发。后来当地人增设金殿堂,改木墙为条石墙,才未再发生大火。
解放后,据当地老人回忆,庙宇曾改办成学校、粮库等,成为四屏镇域内独特的文化坐标。如今,旺龙庙的故事依然在当地流传,它像四山屏障一样,默默守护着四屏镇人民的信仰和情感,是宗教文化在这片土地上的神秘传承,也让古镇的历史多了一层精神维度的厚重。
四屏镇,这个2014年整合建制的年轻古镇,藏着四山守护的千年故事。古盐道的石板、老街的青瓦、旺龙庙的条石,在四山环抱中沉淀成最动人的时光印记,等你来放慢脚步,静静感受历史的温度。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