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蔡家中咀村:笋溪河畔的烟火与桥影
在江津蔡家镇的版图上,中咀村守着笋溪河的一脉支流。昔日是川盐入黔、黔货进渝的歇脚处,如今仍在川渝黔三地的往来里,活出自己的热闹。这里的青石板路还留着马帮的蹄印,厨房的铁锅里翻腾着地道的香气,新旧桥梁横跨流水,一头拴着往昔的烟火,一头连着振兴的新篇。千年古道,岁月足音
中咀村的故事,早在明清时就写进了川渝古道的商旅账簿里。作为连接綦江与贵州习水的要冲,江习高速通车前,这里是重庆通往四面山的必经之路。据当地老人回忆,当年古道上的石板被马蹄磨出浅痕,路边的老黄葛树总守着歇脚的挑夫——那时一里一栈,炊烟连着炊烟,铃铛声从清晨响到日暮,把山货的腥气、盐巴的咸涩,都揉进了路边的尘土里。如今古道虽已沉寂,但那些代代相传的记忆,仍在悄悄提醒着往来者:这里曾是川黔商贸的"活码头"。
舌尖传承,麻辣乡愁
走进中咀村,最先勾住人的是空气里的麻香。"中咀麻麻鱼"的铁锅一热,江津九叶青花椒与本地辣椒在菜籽油里炸开,鲜杀的河鱼下锅翻搅,麻辣味顺着风就能飘出半条街。这道上世纪中叶由渔民发明的渔家菜,如今成了川渝黔边界的"江湖名菜",引得食客专门驱车而来。
美食街的十多家餐馆,都顶着川西民居的灰瓦白墙,红灯笼在门楣上晃出暖光。食客们围坐竹桌前,看老板现杀活鱼、猛火快炒,筷子夹起的不仅是嫩滑的鱼肉,更是老一辈人用花椒与辣椒腌渍的乡愁。有重庆来的食客说:"就为这口麻,开两小时车也值。"
桥影横波,新旧相依
笋溪河的支流穿村而过,三座桥像串在河上的珠子,串起了中咀村的光阴。最老的青石板桥是清末民初的"老人",桥墩的石纹里嵌着几代人的脚印——福德村的姑娘嫁过来,踩着石板桥进门;清溪沟的货郎担着针头线脑,从桥上吆喝着走过。据村民讲述,早年一场洪水曾冲垮桥面,周边村民扛着木料、拎着凿子就来了,不用招呼,搭起临时木桥的那两周,桥头总有人端着热茶守着,桥断了,情分却更紧了。
后来,老桥旁多了"伙伴":上世纪70年代修的石拱桥,专门给农用三轮车让路;2010年架起的钢筋混凝土桥,让小汽车能直接开到田埂边。如今老桥供人散步忆旧,新桥载着农资往来,流水在桥下叮咚,像在数说着乡村交通的进化史。
不远处的斑竹滩,游渡河大桥正横跨笋溪河干流。1973年通车时,这座石拱桥可是件"大事"——它结束了用船渡车的历史,让柏林、紫云的山货能当天运到重庆城。老人们还记得通车那天,第一辆解放卡车开过桥面时,全村人都挤在岸边鼓掌,石匠张叔站在拱顶抹眼泪——春汛时他曾抱着铅垂线在齐腰深的水里守了整夜,就为让桥拱误差不超过一指宽。
如今这座桥仍在服役,2025年初刚完成改造,新铺的沥青路面映着青灰色石拱,红色加固件添了几分活力。最妙的是,它成了中咀村的"流量密码"——从四面山下来的游客,过了桥就会被麻麻鱼的香味勾过来,去年美食街的王老板算过,大桥改造后,周末的客人比以前多了三成。
乡村振兴,产业融合
这几年的中咀村,像被撒了把催生的种子。2021年镇政府改造美食街,统一的川渝传统民居风格让老村换了新颜;"富硒农产品直供餐桌"的招牌一亮,田埂里的青菜、稻田里的鱼,转身就上了食客的餐盘,周边农户的腰包也跟着鼓了。
村里还把蔡家镇"中国诗词之乡"的家底亮了出来:美食街的墙上题着"一鱼烹得三乡醉",菜单上印着"花椒香里说丰年"。游客吃着麻麻鱼,看着墙头的诗,恍惚间觉得,这乡土的烟火气里,竟也飘着墨香。
而菜稻轮作、应季种养的田里,春种青菜嫩秧,秋收稻谷金黄;土地跟着节气 “换装”,总有新收成——这些生态农业模式,让土地在四季里都能长出收益。有人说中咀村的振兴像极了那三座桥:老的守着根,新的向着前,而游渡河大桥,则像条结实的绳,把村里的好东西,都拉向了更宽的世界。
从古道的马帮铃铛,到美食街的人声鼎沸;从青石板桥的徒步身影,到游渡河大桥的车流滚滚,中咀村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它是川渝大地上万千乡村的缩影——守着自己的魂,也迎着时代的风,在烟火与新生的交织里,活出了属于自己的鲜活模样。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