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依依 发表于 2025-8-26 11:27:21

江津德感中渡街:从码头到空巷,一条老街与几代人的乡愁

在重庆江津,有一个地方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它叫中渡街。如今,江津的城市发展日新月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渡街却在岁月的洪流中逐渐淡去了往日的模样,只留下一段段令人难以忘怀的故事。


从码头到街巷:中渡街的烟火起点
中渡街的兴起,源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江津城被“几”字形的长江环绕,城东、北、西三面临水。明清至民国初期,交通不便,江津城外西、北、东方向的人们要到江津县城,必须渡过波涛汹涌的长江。中渡处在上渡德感坝与下渡浒溪口之间,这里有一条大溪沟的溪水注入长江,渡口规模较大,往来渡江的人络绎不绝。
最初,有人在码头上搭建了两间竹棚,售卖老荫茶、炒胡豆、甜柑橘,为等待渡江的人提供便利,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中渡街。中渡码头正对着江津县城,又是从璧山的成渝官道分道后经双龙场到江津的必经之路,常年热闹非凡。



烽火与讲台:老校舍里的岁月印记
抗战时期,中渡街迎来了一段特殊的岁月。全国第一所窑业学校——窑业专科学校迁至此地,最多时有四百名学生,旁边还紧邻着南岸中学。校园里的青春活力,也给这个小渡口带来了别样的生机。
1944年3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亲临中渡街,为学校师生作抗战宣传报告。他还写下《瓷业学校》一诗:“江津县北岸,窑业学校在。这种好事业,应当教人民。”最后,他为学校题写“收复失地”四个大字。此事经《大公报》报道后,江津中渡街也因此为更多人所知。
新中国成立后,这片校舍又承接了新的使命。1977年11月,“江津县中小学教师进修学校”正式启用公章时,校址便选定在中渡街原窑业专科学校的旧址上。那时老校舍的青砖墙上爬满爬山虎,傍晚常有捧着教案的老师走出校门,到码头排队等渡船回县城,江风拂着教案边角,成了不少老师记忆里的寻常片段。这所学校承担着全县教师,尤其是民办教师的培训任务,为江津的教育事业默默贡献着力量。
此外,江津县还曾在这里办起精神病医院,在当时的江津百姓中颇有知名度,“送你去中渡街”甚至成了当地一句略带调侃的玩笑话,用来打趣那些行为举止异于常人的人——一句玩笑,也藏着街坊邻里间独有的熟稔。



甜香与变迁:从鼎盛到旧貌换新
改革开放后,中渡街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农民吴永富从中渡街起步,凭借勤劳与智慧,将米花糖产业做得有声有色。他从一个小作坊开始,逐步发展壮大,最终在中渡街上建起了车间厂房和整洁的楼房,创立了“重庆荷花米花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其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还斩获了多个市级和全国大奖。中渡街上那高大厂房楼顶上巨大的“荷花”标志,成了当时的地标性符号,“江津荷花牌米花糖”也成了江津的一张名片。那时,江津市民常说:“走,过江到中渡街吃米花糖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江津的交通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7年,江津第一条公路长江大桥建成,中渡街的车渡随之取消;2013年,鼎山长江公路大桥通车,中渡街的人渡船也停止了运营。曾经作为交通枢纽的中渡街,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城市的扩张中,中渡街被纳入新的规划,居民陆续搬迁,米花糖厂也整体迁入了工业园区,这里即将建成高档的商贸区和住宅区。
如今,再来到中渡街的旧址,只见一片平整的空地,往昔的热闹已不复存在。但在江津市民的心中,中渡街的记忆从未褪色。偶尔,还能见到几位曾住在中渡街的老人,绕到旧址旁静静站一会儿——他们或许在看曾经的家所在的方向,或许在回忆当年码头边的吆喝声。
而荷花米花糖的香甜,也并未因厂区搬迁而消散。新厂区里的生产线仍在运转,如今江津人买米花糖,仍会下意识提一句“要中渡街那时候的味儿”,厂里的老师傅也总说“按老方子做,就不算忘本”,甜香顺着风,还能飘进不少江津人的日常里。
虽然中渡街的旧貌已改,但它的故事会永远流传。它就像一本摊开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江津的过往,也激励着新一代的江津人不断前行,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我们或许会与一些古老的街巷作别,但那些珍贵的记忆与文化,永远会在人们心中熠熠生辉。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津德感中渡街:从码头到空巷,一条老街与几代人的乡愁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