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依依 发表于 2025-9-4 09:39:32

江津长城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热血记忆 

在重庆的西南部,有一座充满历史韵味的城市——江津。这里山水相依,景色宜人,而在这座城市的脉络里,长城路仿佛一条特殊的纽带,承载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连接着往昔与今朝。



一支部队与一条路的相遇
长城路的故事,与一支英雄部队的到来紧密相连。上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防布局调整,13军军部从云南开远移防重庆,其下属的37师也于1971年6月正式进驻江津。
这支部队的前身可追溯到黄麻起义时诞生的英勇之师,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洗礼,在血与火中淬炼出钢铁意志——长征中曾突破乌江天险,抗日战争中参与百团大战,解放战争中更因攻克洛阳荣获“洛阳英雄连”称号。他们的到来,让当时还只是碎石路的长城路沿线,有了真正的“魂”。
长城路位于当时江津县城几江镇的西部,其前身为1970年代初的碎石路。1971年37师进驻后,因军事运输及民生需要,江津随即启动了长城路的改扩建工程。当时的路段串联起师部规划区域与老城区,既是军事后勤的重要通道,也是方便百姓出行的民生工程。
部队官兵主动加入建设,训练间隙便扛着锄头、铁锹赶来——他们从山坳里运来碎石,一点点填平坑洼,再用石碾子反复碾压。附近的百姓也提着水壶、端着热茶赶来帮忙,老人教战士们“垫碎石要选带棱角的,才不容易滑”,孩子则跟在后面捡拾散落的石块。直到1980年,这条路由县交通局牵头完成沥青路面铺设,战士们用钢钎凿平路面的身影,早已被百姓们刻在了记忆里。



军号与炊烟交织的日常
在长城路的日子里,部队的生活紧张而有序。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嘹亮的军号声便打破了寂静,战士们迅速起床,开始了一天的操练。整齐划一的步伐声、激昂的口号声,沿着新铺的路面传开,仿佛在向这座小城宣告着他们的使命与担当。
操场上,战士们进行着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汗水顺着脸颊滴在长城路的沥青上;刺杀训练时,他们目光如炬,手中的长枪挥舞得虎虎生风,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感。
军事技能训练之余,战士们更成了长城路的“守护者”。夏天发洪水,他们扛着沙袋堵缺口,浑身泥浆像泥猴,却把老百姓往高处送;农忙时节,田野里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帮着收割庄稼、播种插秧,手掌磨出了泡还笑着说“比练刺杀轻松”。百姓们看在眼里,暖在心里,亲切地称他们为“人民的子弟兵”。军民之间的情谊,就像长城路的路基一样,在日常的互动中越扎越深。



硝烟中的牵挂与凯旋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37师的战士们沿着他们亲手修平的长城路奔赴集结点,奔赴云南边境战场。他们在战斗中承担强渡红河、攻占谷柳等艰巨任务,炮火纷飞中,有的战士身负重伤仍坚守阵地,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消息传到江津,长城路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百姓们自发来到部队驻地祈福,纷纷拿出自家的鸡蛋、干粮,让部队转交给前线战士。那一刻,军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只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战士们平安归来。
同年秋天,第一批战士凯旋。有人少了条胳膊,有人脸上留了疤,但他们站在曾经操练的操场上,依旧挺直了腰。江津百姓自发在长城路两侧摆上鲜花,拉着“欢迎英雄回家”的横幅,纷纷往战士手里塞鸡蛋、递热茶,执意要请他们到家里坐坐——好像要把错过的三个月牵挂,都用一碗热汤面补回来。



番号虽改,路魂永存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7年4月,随着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推进,37师正式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序列中撤销番号,所属部队改编为两个红军旅,继续传承“铁血雄师”精神。
这一消息传来,江津的百姓们心中满是不舍,他们沿着长城路慢慢走,看着路边被岁月磨圆的路沿石——那是当年战士们一锤一凿的痕迹,那些温暖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走在长城路上(今属几江街道辖区),柏油路面平整宽阔,两旁的商铺鳞次栉比,但老人们仍能准确指出“这里曾是部队修的排水渠”“那棵老黄桷树旁,战士们当年搭过修路基的工棚”。
原师部大院已成为江津区国防教育基地,保留着当年的训练场和“听党指挥”的标语,孩子们在这里学叠军被、听老兵讲红河战役的故事。他们时不时地向晚辈讲述当年的故事:“这条路啊,不光是石头铺的,是用军民的心连起来的。”
而这段关于长城路的历史,也成为了江津城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见证了一条路的变迁,见证了一支部队的奉献,更见证了军民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江津人,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津长城路: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热血记忆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