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微 发表于 5 小时前

遇见渡槽(218)——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关胜村台堰渡槽

   我们在探访完了江津蔡家镇石佛村的清溪渡槽后,立即导航“江津区408乡道(在翻草沟附近)”,去探访西湖镇关胜村的一座渡槽。结果,一路居然还经过了綦江区的中峰镇与永新镇,同时赠送了我们5座渡槽。所以,来到这座渡槽时,感觉就像打游戏一样,要过好多关才终于到了这一级。

路过的风景    这座渡槽我很喜欢它的样式——肋拱式,比一般的板拱式渡槽多了几双富有灵气的“眼睛”或者说是“窗户”,而在这些“眼睛”及“窗户”里,不是蓝天白云就是青山绿树,不但四时之风景不同,每时每刻的风光也是旖旎万千。




   这座渡槽中间有1个大跨拱,下面有公路穿过;然后左右两边对称展开,依次是主跨拱上的一个小肋拱,然后再是3个主拱。全长约60米长,最高处约6米高。这个大跨拱砌得太有技术了,大约有30米长,远处看,带给这座渡槽如彩虹般轻盈的美感;近处站在它的拱下,又给人既可以挡雨又可以享受清风徐来的通透感。





   柱墩很厚实,看起来就很强壮,支撑着同样坚实的槽身;一面的槽身略显灰黑,有些条石还呈紫褐色,处处透露出风雨的洗礼。另一面却呈灰白,大多还能看到条石的本色:灰绿色或灰黄色,由此能判断这里的风向是怎样的了。





这一面看起来灰黑色







另一面灰白色    挨着渡槽边,生长着一大丛悬沟子植物,叶子很像葡萄叶,是川莓!它们现在正在开花,再过一两个月,就能吃到它们由红变黑的果实了,非常酸甜,而且漫山遍野,摘都摘不完。冬天的时候去野外爬山,当爬得上气不接下气时,突然看到面前有一串,简直是对野外徒步的最好馈赠,最关键的是它没有刺!不像三月莓,有时为了吃上一口还被刺伤,以血换肉。还有让儿童喜欢的是,川莓拿在手上手会变黑,吃在嘴里牙齿会变黑,染色的乐趣只有孩子才懂!





川莓的花与果
    槽壁上挂着一些野草,有蕨类的羽状叶,有禾本科的细长叶子,还有小巧的景天科植物,它们大多单独生长,且只占用一小块地方;只有葛藤的叶子,四处蔓延,侵占了右边很长一段的槽身,不但左右汇合,而且上下牵扯,像拉幕布一样拉出了一大片,似乎要开始上演它们的生存与力量的故事,完全把槽渠的另一端给封死了。







各种野草与蔓延的葛藤    我只好从另一边上到槽渠中,路上一户人家被拴着的狗儿拼命地喊叫着,不过,不久之后当它判断出我并没有恶意后,开始安静地看我在这里走来走去,爬上爬下。其实,很想与它交流,不知道它知不知道这座渡槽的故事。



    这一端的渡槽有缺口,可能是因为要放大水管,所以抽走了一些条石。这个水管明显是不久前才安上的,非常粗大,悄无声息地躺在槽渠内。





渠内放着水管   我们想探听这座渡槽的情况,便向有狗护卫的那户人家中走去,只看到一地金黄的稻谷,却找不到人,只好返回。谷堆中还躺着一只小狗,一直都没听他叫过,一直躺着睡觉,也不知它昨晚干什么去了;而且,未脱壳的稻谷其实还是带着尖芒的,它躺在上面不觉得硌背吗?也许,它觉得躺在谷粒中会感受到另一种植物给它陪伴,接受谷粒传递而来的初夏的雨水与太阳的厚爱,带着丰收的享受。

丰收的晒谷场   从地形上来看,这个地方是一个垭口,穿过它的公路,向前后延伸一段后均向下走去;渡槽左右各有一面山坡,前后则是谷地。一边的谷地呈梯田状,种着大片的红苕,高高低低地铺展着,错落有致。另一边的谷地中是刚收割后的稻田,一片金黄,看起非常亮眼;另一块田里有几只白鹅,有的在戏水有的在散步,把这块稻田当成了它们的玩耍乐园。此情此景,让人想起了一首诗《田舍》:“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稻云黄”。





红苕坡地   



稻田山谷   这座渡槽定位名称为“西湖镇台堰”。在网上没查到这座渡槽的相关信息,依据上文信息将此渡槽暂时命名为“江津区西湖镇关胜村台堰渡槽”。关胜村名字来历:“传说关羽曾驻扎于此,并打了胜仗,故名”;西湖镇的来历——“因地处綦江河岸,风景秀丽,宛如西湖而得名”。“西湖镇关胜村海拔700米左右的高山上盛产‘关胜梨’,包含‘翠冠梨’‘黄冠梨’等多个品种,香甜多汁肉质嫩滑细腻、入口化渣”,这次竟然没注意到。



地图上的位置与定位   

关胜梨(图片来源于网上)   返回后,突然记起几个月之前,有一位读者在我的一篇渡槽文章下留言:“江津出发,搜关胜村福利5组,乡村路关胜至龙山村就从这渡槽下穿过。另外,到了关胜村,可以看看天台湖。还可以看看何家岩口清朝綦江县长邓小伙的题刻:立峯!”,因为是回家后才想起来的,所以这次错过了去看天台湖,也错过了去看“立峯”的摩崖石刻。



天台湖与西湖镇美景(图片来源于网上)    但在网上查,据说已有文章(来自 “綦走发现”文化志愿服务团的文章)查明“立峯”不是邓小伙(道光年间綦江县令邓仁堃。因到任时年仅26岁,在治五年颇有建树,且亲民爱民,被昵称为“邓小伙”)写的,因为石刻上有时间是1765年,而邓小伙出生为1805年左右。这个石刻是张任佐(1719—1789年)写的,在石壁上“左下可辨‘?令张任佐题’”等字。据说他在何家岩口处写此二字的原因是当时他经过这里,看到了左右的山峰后——“这不就是自己的字‘立峯’乎?水来土屯,风来峰挡矣!也正应了家父给自己起名字时所期盼的,‘刚直不阿,如山峰挺立于世’ 的做人之品德”;“在《綦江县志》卷之九《古迹》篇也记载了,‘立峯,邑令张任佐题字,甚古劲’” 。

来源于“綦走发现”的摩崖石刻“立峯”的图片   看来,这座渡槽所在的龙登山中,还隐藏着不少人文故事呢,正是这些故事,赋予了山河的更多的色彩。想起关于杨绛的一个故事:“杨绛与钱穆坐火车上北京时,杨绛看到车窗外景色荒凉,全是连绵不断的土墩子,觉得无聊,但钱穆却跟她说这是古战场,说‘这里可以安营,那里可以冲杀’,眼前的土墩子变得鲜活起来,……那是杨绛第一次知道,原来历史可以给地理染上颜色”。









航拍图   撰文 刘萍2025年9月8日
游馆逛园(14)——重庆江北区川江航运文化园-青草坝登山公园
读书笔记(618)——《九堂中国文化课》(许倬云 著)
遇见渡槽(217)——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龙山村丁家庄翻草沟渡槽
察岩观石(29)——重庆南川区石溪镇盐井村“清泉石上流”
遇见渡槽(216)——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石塔村十八孔桥渡槽(2座)
察岩观石(28)——重庆綦江区中峰镇龙山村灵应岩石桅子
遇见渡槽(214)——重庆江津区蔡家镇石佛村3组石板岚垭渡槽(清溪渡槽)
遇见渡槽(196)——独具特色的十二座渡槽:2024年7月-2025年7月探访重庆与四川的233座渡槽总结

来源:越野寻花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遇见渡槽(218)——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关胜村台堰渡槽

江津人才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