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前八景(16首) (一) 鼎山叠翠 城南一里许上,名山。 1 层峦叠巘摩晴空,堆螺染黛谁为工。 苍松为远嶂暮烟,紫碧浅映春霞红。 见说嵩高降申甫,孔硕之章振今古。 愧我宦游空白头,归来与世曾无补。 2 几江形势甲川东,山势崔巍类鼎钟, 岚静天空青嶂耸,雨余烟敛翠华重。 钩帘对酒情偏逸,拄笏吟诗兴颇浓。 安得辞荣归故里,巢云直卧最高峰。 鼎山:即今艾坪山 鼎山在江津主城区南面1里处,海拔200米,形状如巨鼎高踞,自古是江津的象征,呼应着一湾浩荡的江水,把江津城区掩映在清山碧水间的硕大平阶地上,“鼎山几水”素来是江津山河壮丽固若金汤的代名词。“鼎山叠翠”排名古代“江津八景”之首,明代江渊诗写出了鼎山名列川东名山,状如鼎钟耸峙,四时美景纷呈,撩动游人诗情,牵动着游子乡关之思、故土之情。作为江津城市的屏障,鼎山得到了很好的保护,新绿满山,果木成林,与毗邻的艾卿坪生态公园浑然一体,托起了江津山水园林城市的意蕴。 (二) 华盖晴风 县西北二十五里。 1 长风卷雨开晴昊,画障苍苔淡如扫。 远山不肯放修眉,黛色时时露织巧。 我家正在山中居,浮岚滴翠满阶除。 共诧深林隐玄豹,十年不出将如何? 2 华峰春晓雨晴时,岚气凝云起欲迟。 冉冉暂随林雾聚,飘飘还借谷风吹。 从龙出岫宁无意,捧日当天曾有期。 未拟为霖苏万口,山间草木已蕃滋。 华盖:即今临峰山 华盖槽山系位于境内西北部江津与璧山交界处,是缙云山余脉。从双溪老关口入境,至油溪店子大白岩止,绵延长江北岸,东西长25千米,南北宽3—4千米。飞临油溪镇东的山峰,面长江拔地而起,像古代高撑在辇上方的华盖,故名华盖槽。两侧是连绵的峰峦,海拔500—600米,中部地势较低,形成走廊似槽状地形。主体山脉主要分布在临峰一带,长15千米,是津北最大的林带所在,最高处赶山寺,主峰海拔767.4米。 (三) 龙门春浪 县西二十四里,险滩。 1 蜀天春暖雪山消,岷江千里飞洪涛。 夜深忽见神鱼化,狂风鼓浪龙门高。 舟人渔子奔回顾,倚棹怆惶恐难渡。 不知变化在须臾,人间别有青云路。 2 蜀江春涨涌波澜,泛溢龙门两岸宽。 羊角风生滩正险,峨眉雪化水偏寒。 鱼龙泼剌飞腾远,舟楫沿流济渡滩。 谁解扬鬐三汲去,早乘雷雨拜金銮。 龙门:即龙门滩,今天的龙华镇。 龙门峡在龙华镇境内,俗称龙门滩。据清乾隆本《县志》载:“因滩水凶险,蜀王命工凿石梁为门,乡人以江水如巨龙穿门而过,因称龙门滩。”吟哦龙门的诗文很多,如唐代著名诗人陈子昂《龙门峡》写道:“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西南出巴峡,不与众山同。长窦画五里,宛转若嵌空。伏湍煦前石,瀑水生轮风。流动无昼夜,喷薄龙门中。潭河势不测,藻葩垂彩虹”。 (四) 鹤峰霁雪 县西三十里,上有仙鹤池,邑封御使杨济之居此。 1 遥峰欲翠留晴雨,素练平铺渺千里。 并刀剪水随风飘,乱落杨花飞不起。 骑驴仙客来探梅,霜蹄个个翻银杯。 冻鞍卧倒跨黄鹤,乘风直上琼瑶堆。 2 积素凝华望不穷,参差埋却翠芙蓉。 高丘一夜成琼岛,老树千年化玉龙。 银海忽惊红日上,丹崖疑被白云封。 梅花开放知多少,雅称诗翁策短筇。 鹤峰:即今天的鹤山坪,上有古战场。 (五) 古寺晓钟 县南门外,古塔寺也。一云县北,隔江里许,有石佛山,上有石佛寺,有巨蟹泉。名山。 1 瞿昙夜半吼长鲸,天风吹落云间声。 几多逐利求名者,匆匆车马奔遥程。 蔀屋谁知有贤士,寤起烧灯究经文。 满朝却听长乐起,肥马貂裘艳青史。 2 谁扣蒲牢向夜分,通城烟火动氛民。 催残银海千家月,散撤瑶空几片云。 游客梦回思远道,老僧出定厌声闻。 缅怀骑马趋长乐,三十余年颇效勤。 石佛:即今天的德感高坪村石佛寺 石佛寺摩崖造像,江津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江津区德感镇高坪村西400米,是江津历史上著名的“江八景”之一,刻于宋代和明代,共有四龛二十八尊造像,其中20尊保存完好,分布于长20米,高3.5米的岩壁,横排,东面为住房,另外三面均为坡地。 1号龛为长方形,长1.97米,宽2.1米,深1.22米,龛内刻有题记“绍圣四年”“六明永乐五年”“右侧”天禧五年修此佛足,中间塑花师如来佛像坐像,莲台下设须眉座,座下有撑鬼,如来背后饰火焰纹,刀法娴熟,衣纹流畅,左右日月菩萨,另侍女六个,两大四小,另有二飞天;2号龛为帷幔形,长1.82,宽0.82,深0.17,龛下刻“无年……,塑深浮雕九龙浴太子;3号龛为长方形,长1.6,宽1.65,深1.72,塑观音懒坐像,抱一膝而坐,袒胸露腹,缨络较简易,左右壁镂空雕二飞天,衣袖当风,飘带起舞,此龛有唐人风范;4号龛为长方形,长2.01,宽2.09,深0.8米,龛内刻有“绐兴壬申夏……”款识,塑地藏王及二传者,须眉座,有盘龙,两侍者其一执法器,刀法洗练,纯熟。 花师如来佛像 左右日月菩萨 观音懒坐像 地藏王 菩萨 九龙浴太子 (六) 马骁春色 山在县对江北岸,其山萦曲。周三里,形势峭拔。宋骁骑将军马邈葬于此,故名。 1 丹崖碧嶂如排列,乾坤秀气钟奇绝。 一夕东风送雨来,烧痕幻作青青色。 有时挂笏当轩中,拖蓝染黛看无穷。 只恐春光易衰歇,碧桃零落胭脂红。 2 隔江山势耸亭亭,宛转浑如列画屏。 膏雨染余岚气碧,软风吹散烧痕青。 何须扼险夸天堑,已荷生贤表地灵。 且爱山中多禅侣,携琴时复到林垌。 马骁山:即今德感高坪乡 (七 ) 仙池古迹 在仙池坝,有香草楼。 1 骑鸾仙子无消息,蔓草凝烟带化碧。 山桃野杏浪迎春,怨紫惊红几时毕。 池边不见香草楼,空遗初月挂帘钩。 芙蓉寂寞含霜老,枯荷战雨鸳鸯愁。 2 何年遗迹在林丘,尚记双成此地游。 笑引碧池开作镜,戏拈香草结为楼。 春花秋月还堪赋,暮雨朝云空自愁。 欲向高唐重想像,才非宋玉更夷犹。 仙池:即今先锋镇仙池乡 江州县:(今江津县西) 香草楼:“江州县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于此池侧置楼而居,多植香草于楼下。一夕,忽纵火焚其草,天降紫云,飘然而去。后人指此地为香草楼。” 《蜀景汇考》卷一,江津县(今江津县城关镇)香草楼引《益州记》。《蜀中广记》卷十七,与同,作李膺《益州记》。 “江州县西南有仙池,昔有仙人居池侧置楼多植香草,后人指此地为香草楼。” 《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五重庆府景物下引李膺《益州记》下引《寰宇记》:“在江津县。” 仙池:“州县西南有仙池,即此是也。” 《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五重庆府景物上引李膺《益州记》条文前谓:“江津县北,岷江南岸。” 按:江津县本汉江州县地,(今重庆市市中心)西魏分置江阳县,隋改江津县。 龟停山:“此山自益州至此,是为龟停。” 《蜀中广记》卷十七,重庆府“龟停山在江津西一里岷江中,若龟形,有古精舍。”引李膺《益州记》。《舆地纪胜》卷一百七十五引同。 注:《释名》停,“停也,道路所舍,人停集也。”是说行路人暂为休息之处。此地俗又称为车亭子。 按:“亭”,《说文》:“民所安定也。”“车亭子”亦有车马可暂为安息之意。”邓少琴教授谓:“今之小南海即此地。”《华阳国志·巴志》:“巴子时,虽都江州…又立市于龟亭北岸,今新市里是也。”下注引《水经注·江水》:“江水又东,左迳新市里南。”据其叙述新市里在巴乡村之东,约当今奉节县西三江乡,龟亭在其南岸,当即今之安平乡。 仙池是江津可考的最古老有文字记载的神话地方,保留在宋代的《太平广记》里。原文浅显易懂,直录如下:“渝州仙池,在江州南江津县界,岷江南岸。其池周围二里,水深八尺,流入岷江。古老传说,有仙人姓然名独角,以其头有角,故名。自扬州来居此,池边起楼,聚香草置楼下。独角忽登楼,命仆夫烧其楼,独角飞空而去。因名仙池。见有石崖一所,向岷江而见在。”岷江是长江的古称,仙池作为地名,一直沿用至今。这“飞升成仙”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古代的佛道文化里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好尚的历史文化风情。 ( 八 ) 江心砥石 一名莲花石。 1 老龙脱骨当鸿濛,六丁移下冯夷宫。 屹立中流作砥柱,百川倒障皆朝宗。 想当神禹工疏凿,波涛奋卷风雷恶。 巨电斫断驱山鞭,乾坤从此开啃腭。 2 江心砥石激奔湍,砥柱中流障百川。 每视低昂觇水候,还将出没验丰年。 根同海底千寻玉,形比峰头百丈莲。 一自神功疏凿后,独留万古镇风烟。 第八景:莲花石 明代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江渊,盛赞家乡江津美景的“前八景”和“后八景”的诗中,有一首对“江心砥石”的描写: 江心砥石激奔湍,砥柱中流障百川。每视低昂觇水候,还将出没兆丰年。根同海底千寻玉,形出峰头百丈莲。一自神功疏凿后,独留万古镇风烟”。 江心砥石指的是莲花石,原名跳蹬石。位于江津区几江主城滨江路东段外长江主航道北侧江中,它北迎浒溪,南对东门,由36块大小礁石交错组成,礁石高180.89米,全露面积可达800余平方米。江水从西流来,向东奔去,浪花翻滚,浩浩荡荡,气势壮观。由远望去,形如盛开在碧波之中的大莲花,故名莲花石。 莲花石在江津众多的风景名胜中,独具神秘的特点。 一是它长年淹没在大江中,难以显露峥嵘。只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特别枯水年份的早春时节,莲花石才露出水面,显现娇容。因此,相当多的市民未曾亲睹此景观,只听到人们的传说,便更增添了它的神秘色彩。据《江津县志》民国本记载,最早发现并题刻记述莲花石的是南宋宋孝宗乾道中期(大约1169年左右)。从那时起至现在的830多年中,莲花石共出水16次,而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 二是莲花石上有丰富的题刻文化,价值珍贵。最早见著于《江津县志》民国本“名胜·莲花石”条目中,有“宋乾道中石刻数行镌于江崖壁”,又据明代《重庆府志.江津县》详载:“挑灯石即莲花石,在县北江水中不常见。见则人以占丰年”。明代曹学 著《蜀中名胜记》也有同样记载。 1987年3月中旬,江水枯落,是50年来最低的一次水位,莲花石露出水面达800多平方米。重庆市和江津的文物工作者两次登上莲花石清刷所有题词处的泥沙,分别清理出11块礁石上共38处题记,诗词47首,——拓片留存,整理成记录长江枯水题记空前完好的资料。这些题记,除5处仅记录了年份和题刻者姓名外,余均为诗词题刻,计有五言律诗2首,七言诗5首,五言绝句3首,七言绝句36首,词一首,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如明代宁岫刺史曹帮化《题莲花石》诗云: 原是华山一枝花,何年移植几江崖?浮沉世态知多少!引得游人日泛槎。 又如清代道光癸未(1823年)春末邑人李风题诗: 预兆丰年岁,江心现碧莲。三山分美种,十丈吐清泉。影掠双鱼跃,光涵宝塔联。洋阳路古迹,百姓祝尧天。 再如民国初年邑人李垣题诗: 洪涛 历几千秋,洗尽淤泥始出头。立脚有根摇不动,故留君子镇江洲。 这些诗高度赞美了莲花石的壮美景观。题记的作者有官绅政客,有骚人墨客,有工匠平民等。从题记的镌刻书法来看,各题记均为阴刻,无纹饰,但多数有长方形边框。字体有楷书、行书、草书和隶书,或工稳凝重,或豪放洒脱,且多为本籍书法家墨迹,刻工技术也颇值称道,不少题记堪称上品。从题记的年代看,上自南宋乾道年间,下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其中清代题刻较多。从题记的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为咏叹莲花石的奇特风姿;二为“石现兆丰年”的祝颂;三为明代女士谢秋芳在莲花石殉情前的绝命诗。所有诗词题刻都是有感而发,耐人寻味。 三是谢秋芳殉情莲花石的凄美传说,永留人间。莲花石题刻诗有: 琵琶声咽晚江滨,胜句留题石上新。名妓名花共今古,年年占得一枝春。 这是赞美名妓谢秋芳为爱人殉情的绝命诗。传说明代崇祯年间,四川泸州有一位貌美如花、多才多艺的名妓谢秋芳,与在泸州做官的江津人杨生相识,为其卓尔不群的气度和才华所打动,互生爱意。后来杨生被人诬陷受贬,在离开泸州回江津时,杨生向谢秋芳承诺,将凑钱为其赎身并结为连理。哪知杨生一去,时隔一年却不见其踪影,音信渺无。谢秋芳费尽艰辛,自赎其身来江津找杨,几经周折后,得知杨生原来在回津途中郁疾而亡。痛不欲生的谢秋芳便到莲花石上排遣忧伤,吟诗悼杨后,她殉情于江心,凄美的传说得以流芳百世。 莲花石题记是长江上游最重要的历史枯水位题刻之一,石上的题记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宋元明清至现在近千年的长江枯水期标志,为气象、水文、水利、航运等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加之莲花石出水时间较少,诗词、书法、镌刻艺术俱佳,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观赏价值,因而蜚声巴渝。它与重庆朝天门灵山石、江北耗儿石、巴南迎春石、涪陵白鹤梁、丰都龙床石、云阳龙脊石等枯水题刻被誉为“川江七大枯水题刻”,共同构成长江三峡库区堪称世界第一大古代石刻水文记录走廊。1992年3月19日,重庆市政府公布江津莲花石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9月7日,直辖后的重庆市政府,公布江津莲花石题刻为第一批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江德双) 第四景: 鹤峰霁雪 说起巴蜀抗蒙遗址,人们多知合川钓鱼城,而对江津鹤山坪大寨却知之甚至少。 坪者,山间平地也。鹤山坪,就是鹤山山顶上的平地。鹤山坪面积很大,坪上有双石和麻柳两乡,人口达2万多人,面积39•4平方公里,为上中下三坪。两乡同在一山坪上,可谓天下第一坪。 鹤山坪在江津城西约20余里的鹤山山脉上。呈东北西南走向,虽海拔不高,但在江边和平地凸起,自成一山。坪北陡峻的山崖下是波宽浪急的长江,南面崖下是笋溪河。东、西面是陡峭的山壁,在11处险峻的崖沿关口,筑有严实的寨门,形成山寨。据守坪上,千军难攻,成形成一个独立而又险峻的军事要塞,所以又称鹤山坪大寨。旧《县志》说:“鹤山坪大寨,城西二十余里,为津城保障。发逆二次攻扑俱为枪石击退。寨之可恃如是。”,“鹤山坪,有寨,纵横三十余里,门十一,为县城保障。” 长江流成一个“几”字将江津城东、北、西三面包围。城东南面又有綦江和笋溪河横贯,因而西南面成为县城外出的通道,但通道上横亘着鹤山山脉,如之屏障。 鹤山坪大寨是与合川钓鱼城同时期的巴蜀人民抗击蒙军的重要城堡之一。 南宋后期,蒙军屡次举兵南侵。1236年8月,成都失陷,蒙军接着分兵抄路,沿嘉陵江由北而南,进攻重庆等川东大片地区,江津受到严重威胁。四川制置副使兼重庆知府彭大雅主持扩修重庆城,以为抵抗蒙军和守城之计。重庆遂成为蒙军进攻的主要目标。江津为重庆上游第一县,要围攻重庆,须先解决江津,以解后顾之忧和腹背受敌险境。蒙军为攻下重庆城,曾五次经战江津。 第一次1255年8月,占据云南和陕蜀的蒙军在金沙江上“败宋军二万后夺船二百”水陆并进,次年12月经战江津后,围重庆城。次年正月,蒙军撤围,又经战江津后退守云南。第二次1258年7月,蒙哥率军南征,成都的三支蒙军沿沱江南下,攻破叙州和沪州神臂城。蒙军截断南宋经过长江增援重庆的水路。蒙军从长江北面经战江津,直抵重庆。次年7月,蒙军在合川钓鱼城受重创,蒙哥战死,蒙军北撤。第三次是1275年秋,蒙军二万水陆大军继续东进,再次经战江津,与从南充而下的另一支蒙军汇合后围攻重庆。第四次1276年,南宋将领张珏等收复被蒙军占据的泸州神臂城,尽俘蒙军诸将的家属和养伤将士,围攻重庆的蒙军无心围城,急取道江津县回师泸州,沿途遭江津军民拦截,直到次年春才抵达泸州。第五次是1278年,元西川行院万余大军经乐山、宜宾、泸州、江津,边战边进,真抵重庆后屯驻佛图关。 蒙军从江面还是从北面陆地经战江津,江津军民屯驻鹤山坪大寨,分北、西两面居高临下,对长江中的蒙军进行阻击。兵强马壮、凶悍的蒙军意在攻取重庆城,对江津只是借道,绝不恋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