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 龟群出土 (翻拍资料) 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赑屃龟群记者陈婷摄 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赑屃龟群 记者陈婷摄 记者陈婷 实习记者 梁娅婕 李国锋 通讯员 杨岚 龙,是中国的“图腾”。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龙生有九子,九子不成龙,各有所好。“龙生九子”之一的赑屃,是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的结果。 翻开支坪历史,一页页发黄的纸片上写满了人文足迹。而其中就有一个神秘的赑屃龟群。这个神秘的赑屃龟群到底神秘在何处?近日,本报记者深入该镇进行打探。 走访:石龟的方位和传说 赑屃龟群位于支坪镇真武社区东约1公里处,在通往有名的龙门槽山脉的大路土坎边。其中一只石龟埋在一片竹林的地下,它和另外一只石龟上下相距约20米,一只位于土饮上,一只位于土饮下,而较远的一只则相距约200米。 三只石龟的大小基本一致。身长2.4米,颈长0.6米。石龟宽约1.33米,高0.45米。每只龟背上都有一条很深的凹槽。其中,相距较近的两只石龟昂伸长颈,面指綦河,其爬行状逼真,惟妙惟肖。三只石龟做工考究,工艺精湛,令人惊叹,比较遗憾的是相距最远的那只石龟头部已经破损。 它们身后是支坪有名的龙门槽山脉,山脚有一条流向与长江支流綦河完全相反的溪河,人们叫它“倒溪流”。 据当地村民介绍,曾流传着一个传说:三只龟是龙门槽山脉的镇邪灵物。由于这里溪小水少,加之水向倒流,难容其身,这三只龟就试着爬出小溪,向山下宽大的綦河奔去。说时迟,那时快,就当它们快跃入綦河时,龙门槽山脉的山神用法术将它们变成了石龟。难怪这三只石龟至今还引颈企望眼下的綦河。 据了解,赑屃龟群是由真武场附近的檬梓村一位姓戴的村民挖土时无意中发现的。石龟是镇山压邪的神龟,而这位村民则说这神灵之物和戴姓家族有关。 揭秘:石龟是竖碑的“基座” 据当地人介绍,其实这就是竖碑之龟,用它做碑基坚固牢实,风雨不拔。这种龟原本叫蠵(音同屃)龟,又叫红海龟灵龟、嘴蠵等,古代称赑屃(读音“bixi”)。 赑屃,又名霸下,传说中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它力大无穷能驮三山五岳,常在江海里兴风作浪。大禹治水时,常让它推山挖土,为治水作出贡献。水患治好后,大禹怕它恶习难改,就用一巨大石碑压在它身上,石碑上刻着大禹治水的功绩。如今,人们在庙院祠堂里,处处可以见到这位任劳任怨的“大力士”。 这里的三只石龟头顶上有两对额鳞,嘴呈钩状,颈部有细鳞,四肢呈鳍足状,这和史料上记载的赑屃一致。 探索: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石龟所驮的碑是什么碑呢?记者在支坪镇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古代一些坟墓前都有一条大道,就是所谓的神道。神道者,神之通道也。古人认为,人死了以后还有灵魂,在墓前建道,以便死者神行。在神行道上竖的碑则为神道碑。碑上刻着死者的爵位身份和功德等。不是谁都可立神道碑的,只有死者的身份和地位高才行,而且碑越高越大则表示死者的身份和地位就越大。为使碑固千秋,就以笨重、大力、爬地的赑屃为基脚。 据资料显示:当地村民挖地时曾在土坑掏出一块断碑,碑上刻着“XX戴公声和大人之神道”文字。字体遒劲有力,自成一家。村院里戴姓老人说,这碑是他家祖上“戴侯爷”戴声和的神道碑,原竖在路边石龟背上,后被毁。 戴氏当时在仁沱和真武场是大姓,是望族。钟永毅、刘达礼编著《江津姓氏与战争》说:江津戴氏于清代迁来共三支,一为戴玉英的子孙,由福建漳浦县迁来,落业仁沱镇真武场河东河西西岸……这也为神道碑的归属提供了力证。 据了解,重庆乃至全国现存神道碑不多,驮碑之龟保存完好的更为少见,三龟集中一地实为稀罕。同时,赑屃龟群的发现,也对研究清代雕刻、书法艺术、民俗文化、丧葬文化、地方史志等都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关链接: 龙门槽风光:龙门槽山脉位于支坪街道办事处东面,属中梁山南部余脉,南北纵列为屏,自猫儿峡入增,至西湖镇自力村逐渐消失。长约45里,为背斜轴部露出灰岩的一山“两岭一槽”,故名“龙门槽”。 路线:支坪高速下道口—仁沱新大桥—仁西路—仁沱配气站—龙井山(寿星湖、洞口溶洞、圣旨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