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永兴镇,地处我区西南边陲,东邻李市镇、蔡家镇,南与中山镇、四川省合江县接壤,西邻白沙镇,北靠慈云镇。地势东、南、西三面较高、中间低,构成夹沟槽形,是典型的我区山区农业镇。2010年,永兴镇党委政府紧抓时代机遇,发扬“勇创新业,敢争第一”的江津精神,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03亿元,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旅游业”的两大特色产业核心,建立集食品轻工业、生态农业、旅游业于一体的绿色产业结构,全镇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收入分别实现大幅度增长,农民人均增收突破1000元。永兴镇,这颗点缀在我区西部的明珠正焕发出日益璀璨的光芒! 本报记者 涂普健 苏 展 赖泳静 通 讯 员 胡 瑶 让我们,首先通过三幅画面端详这里—— 远景:青山,绿水。触目可见的葱茏草场,欣欣向荣的花卉苗圃,整齐划一的厂房,悠悠的驴溪河从大圆洞森林公园出发绕镇而过。 近景:崭新的人行地砖,宽阔的水泥路面,在修葺一新的场镇上,有背着手散步的老人,也有骑着摩托车送货的青年,一群放学回家的孩子欢快地奔跑着经过。 特写:黄庄村村民古胜才家的农家院坝里,100余名村民聚在一起,正热热闹闹地召开着院坝会,永兴镇全体领导班子11人坐在圈内。一边认真地做着记录,为村民排忧解难;一边给村民们宣讲政策,扫清村民的政策盲点。人群中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同声。 这就是前进中的永兴镇,从容不迫之间已退去了当初“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青涩,成长为一位端丽可人的“大家闺秀”。 【投资环境】 筑好巢穴引凤凰 振翅高飞在今朝 如果永兴镇是我区西部的一颗明珠,大圆洞森林公园无疑是这颗明珠上最灿烂的一抹光芒。这座占地3459公顷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中,生活着150多种野生动物和1000多种野生植物,整个公园四季景观风光如画、绚丽多姿。 然而,就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森林公园,其接待能力却相对有限,每到旅游旺季,众多游客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不能守着聚宝盆干瞪眼”,2010年5月,永兴镇与重庆市阜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达成协议,由阜泰公司投资1亿元,打造大圆洞森林公园生态观光休闲旅游及巴渝新居综合建设项目,全方位提升公园接待能力和相关设施水准。该工程完工后,大圆洞森林公园将以完善的配套设施、日接待能力2000人以上的规模笑迎八方宾客。 “招商重在环境,只有创设环境,才能引凤来巢。”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德防一语道出了“天机”。结合当前永兴镇经济发展形势,该镇党政班子在招商工作中确立了“以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巴渝新居、中小企业为重点,用优化的环境设施吸引客商注意”的思路,全力以赴加大基础设施改造,优化投资环境。 要引客人进来,首先要有路子,永兴镇抓住渝泸高速公路通车的契机,不断优化自身交通环境。近三年来,该镇累计完成镇内公路硬化37公里,8月,龙放公路永兴段25公里已全面完成路面铺设,10月动工建设的永鹅公路改造工程,现已完成三岔路至花滩大桥段,保证春节期间公路安全运行。为了让村民出行更加方便,该镇财政投入25万元补助各(村居)用于村级公路的养护。 与此同时,场镇建设也如火如荼地进行。2010年,全镇4000多平方米的人行道改造完成,场镇转盘改造工程和永兴文化广场建设即将启动,而为了根治发源于大圆洞森林公园的驴溪河水患,该镇党委政府更是努力协调,引入资金1005万元用于驴溪河整治,拓宽河道,清挖淤泥,人工改道……该工程完工后,这条河流将真正成为永兴镇的“护镇河”。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2010年,永兴镇以崭新的面貌接待重庆、广东、成都等有投资意向的企业100余家,先后引进阜泰建司、博达集团、德彬木线厂、重庆恒安燃气有限公司、王达伦花卉苗木场等56个项目,实现协议引资3.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3亿元。 【立体经济】 “绿色优势”得天独厚 纵横发展全面迈进 有句老话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永兴镇立足当地得天独厚的山区生态优势,打出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品品牌,同时纵向发展工业,构筑“农、工、商”全面发展的立体经济体系。 “有特色才能闯出新路子。”对于永兴镇当前的经济发展,该镇负责人总结道。 “我种了10年的百合了,现在每年收入几十万没问题。”永兴镇百合种植大户何治全告诉记者,永兴镇一直有种植百合的传统,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土壤,非常适合百合种植。而百合因其药用价值和保健价值供不应求,仅2010年,市面上鲜百合的价格就能卖到每斤十元以上。 正是这样诱人的市场前景,成就了永兴镇经济发展的“重头戏”。2010年,永兴镇大力发展百合产业,不仅成立了百合专业合作社,还专门聘请了西南大学百合种植专家定期为种植户进行现场辅导。目前,该镇百合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000余亩,全镇1000余户村民从事百合种植,每年都会给种植户们带来上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收入。 除百合种植外,绿化用草种植也是永兴农业一大特色。2010年,全镇绿化用草种植面积已突破8000亩,经济效益超过1.5亿元。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多年以来,永兴镇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一条腿”支撑行走,工业发展相对“短腿”。2010年,永兴镇大力向临近的职教创业基地靠拢,围绕现代农业进而发展涉农工业,实现了“两条腿”走路。 2010年12月5日一大早,恒硕食品厂负责人辜文斌就来到了厂里,督促工人将一个个箱子装车。这座投资100多万元建立的食品厂,如今已可以为他带来年产值700万元以上的效益,该厂生产的“凤业牌”野山椒凤爪远销广州、浙江沿海。 食品加工、粮食加工、生态养殖、竹木加工……在以百合、绿草种植为龙头,花卉苗木、优质水稻、速生林并进的特色农业体系基础上,永兴镇建立起了完备的涉农生态工业体系,一批批中小企业在永兴镇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苏醒”。永兴镇实现了经济大跨步,立体式发展。2010年,永兴镇增加农民收入4015万元,工业总产值达到5972万元。 【党群协力】 搭建干群连心桥 共建和谐新永兴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龙头带”。永兴镇党政班子始终坚持以“建好班子,带好队伍,造福群众”为准则,努力抓好自身建设,当好服务永兴发展的“舵手”。 走进永兴镇镇政府,每一位机关干部手中,都有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上面详细记载了联系院落的基本情况、意见办理登记、服务记事等内容,大到修桥筑路,小到邻里纠纷,每一桩每一件,什么事情,怎么解决,解决没有,都如实详尽地记录在册。这本“民情日记”,搭建了群众与干部的“连心桥”。 “原来找干部办事都是我们到镇上找人,现在,我们在自己家里,干部主动上门来问我们有什么需要解决的事,这种感觉真的很暖心。”村民黄爱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机关干部联系院落”,这是永兴镇深入贯彻“三项活动”的创新之举,早在区委正式出台《关于在全区机关干部中开展密切联系群众“三项活动”的意见》之前,永兴镇党委班子就制定出制度,走进农家院落。 “我们坚持‘五必上门’,即在镇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出台前后必上门,在涉及群众利益的政策措施实施时必上门,在出现社会问题热点时必上门,在联系院落的群众遇到特殊困难时必上门,重大传统节日必上门。”永兴镇党政负责人介绍道。 52名机关干部每人联系一个院落,每月不定期到院落听民声,答民问,52个“院落联系点”都有公示栏和意见箱,公布出了“院落”联系人的姓名、职务、电话,村民们有什么难题疑惑,一个电话就能解决。 “‘机关干部联系院落’也给我们党委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你对群众提出问题无法回答,那可是很丢人的事。”永兴镇的一名干部道出了心中的“忐忑”,因为要面对群众方方面面的提问,如今在永兴镇的每一位机关干部都抓紧时间充实自己,熟悉各方面的工作,人人都成为各方面的行家里手。 2010年12月,永兴镇再次创新工作方式,全体领导班子11人带着了解民情民意的诚意走进黄庄村,召开社员大会,集中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发放问卷,宣讲政策,倾听村民们对政府工作和政策执行的看法、建议。如今,该镇机关干部到社召开社员大会通过黄庄村的试点后,已经在全镇迅速铺开。通过深入群众走访调查民情民意后,共收集到群众意见368条,现已全部向群众进行了答复和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