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6-13 19: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抗战军兴,文亦俱进。
抗战时期的重庆沙坪坝、成都华西坝、北碚夏坝、江津白沙坝,合称四川文化四坝,是当年大后方的著名文化区。其沙坪坝在重庆市区,华西坝在成都市区,而夏坝和白沙坝则在重庆西北和西南,距重庆市区都在50公里上下,旱路水路均得方便。
四个地方因何皆称坝?原来四川人与北方人不同,他们把局部平原地带称为坝,坝子主要分布于丘陵间的盆地、河谷沿岸及山麓地带。
江津白沙坝位于重庆西南百里的长江之滨,以地处长江要津得名。抗战时期,白沙坝是赫赫有名的“川东文化重镇”。这里汇聚了名目众多的,层次不一的文化单位。国立中央图书馆于1939年由重庆迁来白沙。相继迁来的还有国立编译馆。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时期, 沦陷区大批文化单位随国民政府内迁,当时迁到白沙坝最引人瞩目的是一些学校和大批师生。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主持开办的公费国立中学,开办的大学先修班,白沙坝首先力承重任。1939年初,首先在白沙坝成立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四川服务团,负责安顿来自沦陷区的中小学教师。 1938年重庆女子师范学校迁到白沙坝,1939年初陆续有战区中小学教师第三服务团附设的第一中山中学、川东师范、国立十七中也由重庆、巴县等地迁到此地。国立十七中后改为国立江津师范。
1940年9月20日,教育部创办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在白沙坝开学。院长由原教育部督学谢循初担任,教授中有胡小石、魏建初、卢前、吴伯超、台静农、唐圭璋、吴白陶、沙梅、余雪曼、柴德赓、李霁野、李何林等名流学者。这所女师学院是全国唯一的女子最高学府。教育部还在白沙坝新建了国立女师附属中学、国立女师附属师范,川东师范建国先修班等中等院校。
1940年教育部特设的大学先修班设于白沙坝, 次年教育部又在白沙坝开办了第四中山中学、第八中山中学。
1942年3月27日,大学先修班班主任曹刍创办了《白沙周刊》。同年12月5日,由张仲衡发起,设立白沙实验简报社,创办了《白沙实验简报》。白沙爱国青年组织亦于1942、1943、1945三年,陆续办起了《白沙青年周刊》、《时代画刊》和《民时半月刊》。
1942年3月29日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殉难纪念日,由音乐教育促进会与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合作,在白沙坝江津师范大操场举办了“中国音乐月万人大合唱”,吴伯超、金律声登台指挥,这是当年中国音乐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大合唱。
1944年3月19日,冯玉祥偕夫人李德全出席在白沙坝举行的抗日节约献金大会,为宣传民众、捐献飞机、支持前方募捐。大会共募捐献金650多万元,创全川最高记录。事后,冯玉祥撰写《最爱国的市镇—白沙》一文,满怀激情地记叙了这次大会。
正因各级学校和文化机关、团体的大量汇聚,引来了众多教授、学者、文学家、艺术家和社会名流,造就了白沙坝人文荟萃的繁盛局面。他们在此执教、任职,创作了诸多上品佳作,侵润之功至为深远。至1942年,白沙就有大、中、小等各类学校近40所,在校人数超过万人。白沙在抗战时期名副其实地成为了一个“学生城”,当世难匹,迄今罕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