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河,古名樊溪,又名南江,发源于贵州省桐梓县,流经贵州省桐梓县、重庆市万盛、綦江、江津等区后注入长江,全长220千米。江津区支坪镇仁沱位于綦河畔,又名仁驼子。仁沱渡口是綦河上最古老的渡口,早在汉代,这里就设津渡,通舟楫。清代《江津县志》(卷一·名胜)篇曰:“樊溪口(顺江口)溯流十五里曰仁沱场,相传昔汉武帝通西南夷节使唐蒙取道于此,至今渡江遗迹尚在。” 仁沱古渡 定格三桥飞架南北的绝版风景 有山就有路,有河就有渡。仁沱古渡有长江入綦第一渡之称。古代的仁沱渡非常有名,江上舟楫往来不断,形成“白天桅杆似千人拱手,夜晚船火如万盏明灯”的胜景。不过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仁沱古渡上就修建了一座大桥,以后第二座大桥、第三座大桥又相继修建,在仁沱古渡上建起了一座新的集镇。仁沱古渡除了能从所立的石碑之处寻找到一些遗址遗迹外,已难寻渡船、货船的江歌帆影。 如今,江上一古渡,三桥映成趣。仁沱古渡上这三座独特的桥,每座桥都有一个故事,桥梁不仅连通两岸,也为古渡平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綦河穿境而过,河这边是仁沱新街,河对面是仁沱老街、真武场,似乎一面是年轻的小生,一面是年迈的老人。站在仁沱的高处,映入眼帘的便是三座一字排开的跨江大桥,这称得上江津桥梁史上的一大奇观。 “退而不休”的老大桥 仁沱大桥 离我们最近的一座桥,名为仁沱大桥,又称老大桥,是仁沱古渡上建起的第一座桥。始建于1977年,900名工人耗时2年建成。该桥属国家交通部科研项目——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拱桁结构桥,全长195.4米。使用30余年后,桥梁出现一系列严重病害,存在极大安全隐患。于是,2009年6月,对该桥进行了全封闭的加固维修。但因桥梁超过了“服役”年限,现已不能通行车辆,只能作为人行桥。 夕阳西下,走在这座历经沧桑的老仁沱大桥上,脚步显得异常轻快。脚下是碧波荡漾的綦河,河面上有几只白鹤低空掠过。端午节前路过此桥,还能听到高亢的吆喝声,看到河面上进行训练的龙舟呼啸而过,一下子打破了河面的静谧。 车水马龙的新二桥 仁沱公路桥 处于正中间的那座桥是建成不久的仁沱大桥,比起历经沧桑的老大桥,它显得格外年轻。这座桥被取名为仁沱公路大桥,当地人俗称新二桥。该桥历时21个月的建设,于2010年9月30日竣工通车,全长2363米,是江津境内大型公路桥梁(不含特大型桥梁)中最长的一座。 新建成的仁沱大桥将切断近两年之久的綦河两畔重新连通,由仁沱通往支坪、先锋乃至江津的货车,以及由支坪通往綦河沿岸的真武、西湖、贾嗣、夏坝等地的货车均往此桥通过,不但解决了沿线群众安全出行的问题,对拉动支坪镇和整个綦河片区镇街的经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站在新仁沱大桥的一端,看它宽阔平整的路面笔直地伸至对岸,有一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美景象。 让支坪驶入发展快车道的新三桥 仁沱高速公路桥 最后一座桥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上的仁沱綦江大桥,人称仁沱高速公路大桥。这是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桥两岸均在江津境内的唯一一座大桥,也是仁沱三桥中最漂亮的一座桥。重庆绕城高速公路是国家交通部十二条典型示范公路之一,全长186公里,分为东、南、西、北四段,于2009年12月全线贯通。 仁沱高速公路桥属重庆绕城高速公路南段,承载着仁沱三座桥的主要交通流量,同时也缩短了支坪与周边各区的距离,使得支坪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 三桥飞架南北 仁沱古渡上定格绝版风景 古镇有三桥,相映成雅趣。 清晨,走过桥,来到河对岸的仁沱老街,印入眼帘的是这样的一副景象:只见担起青菜戴起头灯的大哥,背着背篼打着火把上街的大姐,与刚从被窝里爬起来的街民汇聚于仁沱渡上,展开了讨价还价,也开始了顺河街一天的热闹。 中午时,完成交易的村民忙着赶回村中,街民缩进了自己古朴雅致的穿斗式老屋,煮起了去年腊月当街熏烤的香肠,顺河街得以暂时清闲。 晚饭后,从米粮仓踩着青石板来的大爷,翘首从石坝梯踏踏实实下来的大娘,菜市出来的姐姐等着水井湾上来的姑娘,三五成群,有的窃窃私语,有的拉短论长,他们共同回忆着仁沱渡口的变迁,桥的历史,讲述着这里的变化和发展。夜灯初照,田坝子街上翩翩起舞,顺河街上拖拖拉拉,彰显着古街文化。 这就是仁沱,一路上有风景,一路上有人文。 来源:江津数字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