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生育就像在鬼门关走一遭,产后大出血该怎么办?救命还是保子宫?这样两难的抉择困扰着患者和家属 8月22日,江津区第二人民医院首次将介入栓塞治疗技术运用于妇科治疗,帮一位妈妈保住了幸福
赵女士是一位钢琴教师,拥有幸福美满的三口之家。本以为自己又一次怀上宝宝为家里再添欢声笑语,但令人遗憾的是,胎儿发育成长不良,她不得不前往区二院做流产手术。
流产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术后排出少量血液属于正常现象。可谁也没想到,短短1个小时内,赵女士的出血情况越来越猛,血压一下子跨到休克血压,心跳加速,四肢冰凉,生命垂危!
该院妇产科副主任李施燕得知情况后,立即组织全科人员抢救,建立双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抗休克,申请输血、实施宫内机械压迫止血和药物止血。
但仅凭机械压迫和药物止血只能临时局部止血,对于刮宫后子宫内广泛性渗血却无法得到彻底有效的解决。因为子宫动脉末端分出了多如牛毛的细小血管,要准确地找出成千上万的出血点并进行有效止血谈何容易!
根据以往经验,遇到这样的高危情况,区县级医院只能选择将病人转送到重庆三甲医院,或者就地进行手术结扎子宫动脉并切除子宫。
但去往重庆近百里的行程,汽车颠簸,定会导致子宫出血进一步增多,甚至有死亡的危险。倘若立即手术,结扎子宫动脉,切除子宫保命,这样的选择可谓是下下策。然而子宫是女性极重要的生殖器官,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无可替代。
幸运的是,早在今年3月,区二院介入中心主任熊卫平带领团队前往重庆大坪医院介入中心进修学习,将先进的介入技术带回我区。
经过对赵女士一系列的抢救,熊卫平会诊后决定对她进行介入栓塞治疗。尽管熊卫平先后成功开展了20余项介入技术,但在妇科产后出血介入栓塞还是首例,如果此次一举成功,对医院对整个江津介入技术的运用都将意义非凡。熊主任带领他的医疗团队严阵以待,共同面对挑战。 在与家属充分有效的沟通并征得同意后,赵女士被迅速地护送到放射科介入室。
介入手术是在比针眼大一点的导管中进入血管进行操作,只是手术医生必须穿上重达20斤的铅衣,这对医生的体力消耗和手上技术要求都是可想而知的。
但这些都没有难倒熊卫平。穿刺、置管、造影、寻找子宫动脉,一步接着一步,找准出血部位进行有效栓塞。 经过四个小时的鏖战,赵女士的血压回升了,四肢变暖了。赵女士被熊主任从死亡的边沿硬生生的拉了回来。
重获新生的赵女士转醒后睁开眼睛、泣不成声,家属也终于放下悬着的心,对穿着铅衣的熊卫平连声道谢。目前,赵女士子宫未再出血,精神好了许多。 超选择性子宫动脉造影栓塞术,不开刀、创伤微小、恢复快、效果满意,是目前治疗产后大出血最为有效的方式。介入技术是继内科和外科后的新新学科,它不仅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脏器出血方面,而且还能广泛运用于血管栓塞和闭塞再通以及各种恶性肿瘤的治疗。据悉,区二院的介入技术在江津区内同行中处于领先水平。
来源:《江津日报》记者 刘星欣 通讯员 谭和英 实习记者 阎昱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