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鱼儿肥。 杜市镇地处重庆南部、江津东部,紧邻重庆巴南区和綦江区,在太公山脚下、210国道旁,交通便利。全镇幅员面积90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3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3.4万人。 说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杜市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一条条宽阔的街道四通八达、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一所所学校渐次翻新、一盏盏路灯点亮了夜色……走进杜市镇的每个角落,处处可以感受到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座昔日的老集镇正焕发出新的活力,散发着现代化的气息。 70年风雨兼程,70年步履铿锵。杜市镇一届又一届党委、政府班子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改革创新,艰苦奋斗,场镇乡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融合发展日新月异,人居环境不断优化,群众收入增加,幸福指数节节高。如今,杜市这座地处津东的小镇,正绘就着一幅花果飘香、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富裕和谐的时代新画卷。
七彩太公山
聚焦“花木经济” 规模化发展富民产业
秋季,站在太公山山顶俯瞰杜市,各种花卉竞相绽放,苗木茁壮成长,梯田七彩斑斓,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目前,杜市镇有花木种植企业80家、花农1500余户,6000多人从事花木生产、销售、管理等工作,花木远销重庆主城、贵州、广东等地,被评为江津区花卉苗木示范镇。 可谁能想到,30多年前,杜市镇的花木产业基础几乎为零。 杜市镇发展花木起源于原屏麓乡天堡村村民熊建国。 1984年,熊建国参加花展得知茶花被评为市花后,立刻敏锐地预见到市场对茶花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便马上引种,在家中种了7分地,当年就增收4000多元。
太公山
尝到甜头的熊建国,决定放手大种花木。参加各类园林技术培训、拜园林专家为师、学习专业技术……到1986年,他的种植规模增加到2亩,种有茶花、扶桑、桂花等12个品种。 2001年,为让花卉苗木成为杜市镇经济发展的品牌产业,镇党委政府引进了一家管理规范、资金富足、富有种植和市场经营经验的企业——重庆春风花木种苗有限公司。该公司利用杜市良好的自然环境、便捷的交通等有利条件,规模化发展,实现了当年投入当年出效益的目标,一炮打响,成为区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 2002年,在杜市镇政府的引导下,该镇成立了花卉苗木专业合作社(全区首个)。合作社实行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品种培育、统一销售、统一物资导购,科学的管理、先进的运作,使合作社迅速发展壮大,成为全镇花木产业发展的主心骨。
太公山
目前,杜市镇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万亩,种植品种超130种,年产值可达2亿元,成为全市最大的杜鹃花、红继木培植基地。 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杜市镇紧抓现代生态效益农业主线,积极引导花木产业优化升级,创新“花木企业+转移就业+农户”“花木+生态旅游+农户”等发展模式,助力花木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化发展。 得益于花木产业的发展,杜市镇已成功连续举办9届太公山花木旅游文化节,中央电视台连续3年直播太公山春景,“七彩梯田”入选重庆电视台《垄上行》“最美梯田”展播,一幅“生态画卷”正在这座小镇徐徐展开。
聚焦“融合发展” 高质量推进振兴乡村
农村要发展,产业是关键。在杜市,除了花木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外,小水果种植业、养殖业、生态旅游业也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景。 每年5月,驱车至太公山脚下,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满山翠绿中点缀着的金色。这诱人的金色是一颗颗新鲜饱满的枇杷,惹人垂涎。如今,小枇杷已成为带动当地村民致富增收的“金果子”,杜市枇杷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特色小水果。
游客在江津杜市镇太空山欣赏梨花
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太公山只是一座不起眼的荒山。土地贫瘠,农民贫苦。 1990年,杜市镇启动建设太公山万亩优质小水果基地工程,坚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因地制宜、适当成片集中的方针,改造低产土、荒山荒坡;保持水土、造林绿化、综合利用,分户实施房前屋后、田边地角种植;统一规划指导,主要种植果树“八子四桃一杷”(桃子、李子、梨子、桔子、梅子、杏子、粟子、柿子、樱桃、核桃、葡萄、水蜜桃和枇杷)”。 现在,杜市人季季都能吃上本地特色小水果,一饱口福;种植户卖完枇杷又卖李子,忙得不可开交。 花木产业和小水果种植业的兴旺,不仅美了场镇乡村,也引来了近几年的夜宵“宠儿”小龙虾在此“定居”。
龙凤村小龙虾
龙凤村紧邻杜市场镇,杜市溪从其间蜿蜒而过,“九曲十八弯”的丘陵地形地貌,非常适宜小龙虾养殖。2016年,返乡农民工朱玉杰、李泽均等人回来到龙凤养殖小龙虾,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在他们的带动下,短短3年时间,龙凤村的小龙虾养殖业已形成从散养到产销一体的专业化养殖体系,全村养殖小龙虾300余亩,养出的小龙虾体型肥硕、肉质鲜美。 近年来,杜市镇致力打造富硒、花木、旅游“三位一体”产业体系,推进三产融合,努力建设成重庆都市近郊休闲养生目的地;深入挖掘富硒文化价值,将富硒鲜果与富硒养殖融合,推动富硒产品不断发展壮大,促进富硒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走出一条富有当地特色的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之路。 如今,花木产业带动作用凸显,不仅让荒山变成金山,养殖业和小水果产业也在杜市遍地开花,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样小镇”。
聚焦“宜居宜业” 高速度建设美丽乡村
75岁的舒有恩是杜市镇湘萍村的一名老党员,自2018年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以来,他的房前屋后大变样,之前的散养的鸡鸭有了新家,房前的空地也种上了向日葵和三角梅,一切看上去都井井有条。 舒有恩家的改变不是个例。目前,杜市镇已完成6个院落的整治工作,涉及农户80余户,不断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工作,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
鸟瞰杜市镇太公山麒麟湖畔农村公路
农村的变化还反映在乡村路上。“做梦都没想到这样一条大道修进了我们村,28年前,步行到镇上要走两三个小时,现在感觉农村与场镇场只有‘一街之隔’!”35岁的胡家村村民邹平感慨地说。 邹平道出了所有偏远乡村群众的共同心声。近年来,杜市镇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居住管理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完善“三纵十三横”的农村公路路网建设,农村公路总量不断攀升,全镇达300公里;结构持续优化,全镇已完成硬化农村公路超65公里;形成了连接珞璜、贾嗣、夏坝、广兴等镇的公路网,不仅方便了群众出行,更带动当地产业发展,让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 “以前1年回一次家,钱还挣得少,现在家门口就能‘自给自足’了。”湘龙花木场负责人易治林说,多年前还在外四处奔波靠务工维持生计,如今,村村通公路,交通便利,他也回乡创业,靠着种植花卉苗木、开办农家乐,走上了致富路。
市民在太公山赏花
此外,为全力推进脱贫攻坚,杜市镇还通过举办大型活动、借助网络平台,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致富的金点子、好产业,引领当地农民从单一的自给自足的种植业到特色产业、全域旅游转型。 以湘萍村为例,上世纪90年代,该村还是贫困村,人均年收入不足200元,2004年全村大部分农户开始种植花卉苗木,年底家家收益可观。 数据显示,2018年,杜市镇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3.5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1.9万元。 70年风风雨雨,70年披荆斩棘,如今,杜市以崭新“颜值”呈现于世人面前。未来,这颗镶嵌在江津东部的“花样小镇”,将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绘就出一幅璀璨的“生态画卷”。 来源:江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