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Portal
江津论坛
BBS
今日江津
江津概况
江津人才网
江津房产网
江津二手房
江津相亲网
二手交易
师傅到家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本版
用户
江津在线
»
江津论坛
›
聚焦江津
›
江津概况
›
1800年银杏王作证:江津东胜把盐道马帮、剿匪传奇活成了 ...
返回列表
查看:
3112
|
回复:
0
[人文历史]
1800年银杏王作证:江津东胜把盐道马帮、剿匪传奇活成了人间烟火
[复制链接]
江小微
江小微
当前离线
积分
11113
1565
主题
1571
帖子
1万
积分
VIP会员
积分
11113
发消息
发表于 2025-7-11 14: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各位读者朋友,欢迎您的到来!立足江津本土,既深耕巴渝文化,也放眼祖国与世界。这里已累计发布1138篇原创文章,涵盖时事、历史、文化、军事、散文、小说等领域。每日更新,为您提供多元精神食粮。点击关注,开启文化之旅!本文为「清风」原创内容
在重庆江津区的最南端,有一个被岁月遗忘却又满是故事的地方——东胜村。它静静地隐匿于渝黔交界处,依偎着凤凰山麓,与贵州的寨坝镇、坭坝乡紧紧相邻,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夏季清凉宜人,仿若世外桃源。谁能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村落,藏着的传奇能从三国烽火绵延到今日炊烟,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历史的印记。
地名由来与行政沿革:从“东岳庙”到“东胜场”
东胜的名字,藏着一段市井生长的往事。清代时,这里建起一座东岳庙,香客往来渐多,有人在庙前坝子支起摊子卖香烛、杂货,后来连附近的农户也赶来摆摊,渐渐形成了热闹的集市。因庙址朝东,人们望着晨光从山坳里漫出来,便取“旭日东升”之意,给这个集市取名“东胜场”。
这片土地的行政归属换过多少次“名片”,却从没离开过“渝黔交界”的根。民国时,它先是江津县十二都九甲的一块版图,后来划归嘉升乡,那时东胜场还只是个“附场”,赶场天的热闹要听柏林乡的调;1951年,随着盐道上的马帮越来越多,它从柏林乡分出来成了“东胜乡”,乡公所就设在东岳庙的偏殿,算盘声和香火气混在一起;1958年公社化浪潮中,“东胜公社”的牌子挂上了门,社员们在灵仙河畔修水渠时,还能捡到盐帮遗落的马蹄铁;1984年恢复乡名,老街的青砖房里开出了铁匠铺、供销社,赶场天的喇叭声盖过了当年的马嘶;1993年撤乡建镇,“东胜镇”的水泥办公楼立起来时,周边的贵州老乡仍习惯来东胜赶场;2001年并入柏林镇后,它成了“东胜行政村”,但老人们总说:“站在官岩坪关卡上,一眼能望到贵州的山——这地界,从来都是两个省的‘中间人’。”
千年银杏:三国传说里的守望者
站在白果湾的田埂上抬头望,千年银杏的枝桠像无数双伸展的手掌,托着头顶的流云。树皮裂开深深的沟壑,最宽处能塞进一个成年人的拳头——林业人员用卷尺量过,树干直径4米,三个人手拉手才能勉强合围。
据《江津民间故事集》记载,当地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三国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战事胶着,蜀国大军长途奔袭途经东胜白果塆时,士兵们以白果充饥,不慎将种子散落此地。谁能料到,这些小小的白果竟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历经岁月洗礼,长成了如今的“千年银杏王”。经林业部门考证,这棵树龄约1800年的古树,是重庆最古老、最庞大的白果树。
秋日里,金黄的叶子落满半亩地,踩上去沙沙作响,老人说这是树在“讲古”:三国时蜀军掉落的白果在土里拱芽时,大概也听过这样的风声。千百年来,它目睹了朝代更迭、战火纷飞、商贾往来和百姓生活变迁,引得无数游客慕名而来,只为触摸这穿越千年的生命印记。
商贸古道:川黔边贸的活档案
灵仙河的鹅卵石滩上,至今能捡到磨损的马蹄铁——那是明清时盐帮留下的痕迹。官岩坪关卡的石墙还剩半截,墙根处有个嵌在石头里的铁环,当年用来拴住运盐的马队。
在古代,东胜村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川黔边贸的重要枢纽。据地方史料记载及古道遗存考证,这里在唐代已成为播州(今贵州遵义)入渝的重要通道,行商往来于此趸货易物,推动着农耕文明与商业文化的交融。
明清时期,这里更是“川盐入黔”的重要节点。清代《江津县志》明确记载,此处设有专门机构征收关税,既保障了黔北食盐供应,也催生了一批盐商。守关人老张的祖辈曾说,每到赶场日,挑夫们把盐袋卸在关卡前,竹扁担靠在墙上排成排,盐粒从麻袋缝里漏出来,在地上结出一层白花花的霜。税官坐在竹椅上敲算盘,“哗啦”声混着马嘶、人喊,能传到河对岸的贵州地界。如今,关隘遗址尚存,贵州《习水县志》中关于“东胜场是川盐运往黔北主要集散地”的记载,更印证了这段历史的辉煌。
红色烽火:保卫家园的热血记忆
70多岁的李大爷还记得,他小时候蹲在自家吊脚楼的窗后,看见穿灰布军装的兵住进村里的祠堂。夜里常听到枪响,有时是在对面的凤凰山,有时就在村口的竹林里。
据江津区党史资料记载,1950-1953年,解放军在江津南部山区开展剿匪行动,东胜因其地处渝黔交界的特殊位置,成为清剿重点区域。当地老人口述的集体记忆中,解放军部队曾进驻东胜村,战士们不畏艰险深入山林,与残余土匪展开激烈战斗。
有次李大爷去给战士送红薯,见一个年轻兵的裤腿被树枝划破,血顺着绑腿渗出来,却笑着说“山里的刺比土匪的刀子还厉害”。后来土匪被剿灭那天,祠堂门口的晒谷场上堆着缴获的土枪,兵们教娃子们唱“东方红”,调子混着山风飘得很远。这段历史虽未留下详细的书面记录,却深深烙印在当地人的记忆里,成为东胜村的骄傲。
传统技艺:即将消失的“打铁文化”
东胜场的老街上,场中间东胜小学下街小路的青砖房里总飘出火星子——这是村里仅存的铁匠铺,老师傅挥动铁锤的“叮当”声,从解放前响到了现在。
铺子门口堆着刚打好的镰刀、锄头,刃口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老师傅说,过去赶场天,四邻八乡的人都来这儿打农具,铁匠铺得从鸡叫忙到月上树梢。淬火时,烧红的铁器“滋啦”一声浸入冷水,白雾腾起裹着铁腥味,能飘满半条街。如今年轻人嫌这活儿累、赚钱慢,没人愿学,铺子有时一整天都等不来一个顾客。但老师傅仍每天升起火炉,他说“这铁砧上的花纹,是东胜人一锤一锤敲出来的念想”。这门即将消失的手艺,藏着当地最朴素的“匠心”——就像当年盐道上的挑夫、剿匪时的战士,都带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
现代新生:避暑胜地的华丽转身
王嬢嬢的农家乐就在避暑小区对面,木桌上总摆着刚摘的猕猴桃。清晨五点,她踩着露水去菜地里掐豇豆,回来时撞见重庆来的张阿姨正在院坝里打太极——张阿姨每年夏天都来,住了五年,连王嬢嬢家的狗见了她都摇尾巴。
随着时代发展,东胜村没有被历史洪流淹没,而是抓住机遇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它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成为远近闻名的避暑胜地。据人民网2024年报道,这里夏季平均气温仅23.3℃,每日避暑人群可达三至四万人,来自重庆及周边的人们纷纷涌入这个清凉山村。
为满足游客需求,当地政府与村民共同发力:房地产开发商在东胜场周边建起云岭翠湖、金兰凤凰国际等10余处避暑小区,其中凤凰国际项目规模突出,总占地面积1750亩、建筑面积30万方,坐拥500亩森林公园等配套设施;村民们则盘活闲置院落,开出72家民宿、农家乐,提供2600多个床位,旺季时客房入住率能达到90%。
午饭时分,腊肉炒笋的香味漫过篱笆,游客们端着碗坐在杨梅树下,重庆话和贵州话混在一起,讨论着下午去不去千年银杏那里拍照。即便非赶场日,商贩也会开着小货车送货到各小区,让这里的生活便利度不输城市。
东胜村,这个重庆边陲的古村,故事仍在继续书写。从东岳庙前的集市雏形,到铁匠铺里的叮当声;从盐道上的马帮铃声,到避暑客的欢声笑语,它始终守着历史底蕴,又不断拥抱新变化。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到时光的温度,感受这片土地上,旧岁与今朝相融的别样风情。
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清风拂过的痕迹,带给您不一样的视角!视频号、抖音等每日总播放量1.0万+。
如果您看到这里,感谢您能坚持读完,祝您愉快。 作者:清风,党员,70后,重庆市散文协会、江津区作协会员,新时代文艺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分类信息
通知公告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