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珞璜港原木交割现场
11月6日,在重庆珞璜港的检疫现场,一批刚到港的辐射松原木正有序接受检疫。与过去“抽样、送检、等待、放行”的传统模式不同,如今,大部分外观完好、无异常的原木,在检疫员完成查验后,贴上了绿色的通行标识,随即被转运车辆直接运往下一个目的地,流程顺畅。
“珞璜港是全国原木期货交割库中唯一位于松材线虫病疫区的交割库,按照以往的规定,所有交割原木都必须进行现场复检,抽样检测结果出来需要5个工作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木的流转速度。”区林业局森林病虫防治站工作人员黄培说。
这个制约港口效率和企业活力的“堵点”,成为了江津区相关部门攻坚克难的目标。为了在守住林业安全底线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区林业局主动联合区大数据局和区政务服务办,精准聚焦企业反映强烈的“办证繁、复检多、出证慢”三大痛点,开展了一场深刻的检疫流程改革。
变革的核心在于复检模式的创新。区林业局对企业实施分级管理,对信誉良好的企业或低风险产品,在现场查验中符合“无明显危害状”的实施免取样“即检即放”;对高风险产品则实施重点监管。这一“分类施策、精准监管”的模式,犹如为物流通道安装了智能红绿灯,让绝大多数“健康”的货物得以快速通过,将整体检疫时限从7个工作日大幅压缩至3个工作日。
与此同时,数字赋能与流程再造的双轮驱动,为企业带来了全方位的便利体验。通过打通系统数据,实现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如今,企业只需登录“重庆政务服务网”提交申请,就能在线下载、打印证书,收货方也可实时核验,彻底告别了往返奔波的烦恼。针对港口木材期货交易量大的特点,区林业局还推出了“小证换大证”的创新举措。将收货方和收货地一致的同船木材开具一张证书,供整个车队使用,既满足了检疫要求,又解决了换证量大、出证慢的问题。目前,这项改革已在重庆市内各区县获得认可。下一步,江津区将积极推动“小证换大证”改革成果向“泸永江”示范区拓展,通过区域协作机制创新,进一步扩大政策辐射范围。
这些创新举措的背后,是多个部门的协同努力。重庆枢纽港产业园、区林业局、区金融发展服务中心等多次召开工作协调会、深入现场调研,制定了详尽的工作方案,绘制了清晰的流程线路图,“打表推进”各项任务。
目前,服务持续优化升级:检疫服务窗口前移至枢纽港内部,实现“靠前服务‘零延迟’”,专人“一对一”主动对接企业到港计划,确保卸货与检疫无缝衔接;通过“一次受理、同步办理、并行办结”的流程整合,以及节假日“不打烊”的服务承诺,最终实现了货物通关的“零间隔”。
高效的检疫流程,直接转化为珞璜港参与全国市场竞争的核心竞争力。“珞璜港是内陆省份唯一的原木交割库,也是全国市场唯一升水原木交割库。”重庆珞璜港务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李正毅说,“在首个交割月,我们就完成了交割187手,位列全国第三,占全国车板交割总量的24.3%。这一成绩的背后,检疫效率的大幅提升为我们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支撑。”
从过去7个工作日的焦虑等待,到如今“即检即放”的顺畅高效,珞璜港的变迁生动地印证:一流的营商环境,就是最核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通过业务部门的主动作为与深刻的流程再造,政策的“暖流”正精准地注入经济运行的“毛细血管”,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重庆枢纽港产业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