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7-22 10: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 中国重庆
回乡创业 改变贫穷
1994年,有了些办企业经验的刘安梨回到自己家乡——重庆市江津区西湖镇。面对家中困境,他做出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抉择:白手创业,改变贫穷!
说干就干,刘安梨和妻子拿出全部“家产”:1000元现金和500元借款,买了烤箱、烘炉、面粉和白糖,在出租房忙活起来。白天,刘安梨拉着板车,把蛋糕和面包推到江津长风厂门口上下班高峰时叫卖;夜晚,小两口又加班加点做产品。忙碌两天下来一结账,赚了500多,数着一踏踏小钞,小两口充满了激动,更看到了明天希望。
就这样在以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刘安梨头顶烈日,手拉板车沿街叫卖,足迹遍布了“江津一中”、“三九厂”、“电机厂”、化肥厂等各个地方。每天晚上都要做到3、4点钟,第二天午后还得拖着疲惫的身子出摊,有时连中午饭都顾不上吃!
就这样,每月好几千元的利润积累着刘安梨的“原始资本”。有了创业“第一桶金”,他干起活来更似“拼命三郎”,晚上做,白天卖,一年下来,刘安梨不仅还清了家里所有欠账,而且还修建了新房,买了大彩电。从此,全村人对刘家刮目相看。
随着规模扩大,销路打开,刘安梨又开始琢磨起做大做强了。爱动脑筋的他此时把“万盛经验”运用于实践中,变“推车出摊销售”为“团购销售”,他来到禾丰公司(当时的江津化肥厂),通过过硬产品质量、公道价格和很好的贴心服务“攻关”,他签下了“团购”的第一单,由于他的诚实守信,这合同一签就是13年,至今仍与企业还保持着合作关系。
1997年后,刘安梨的企业步入了正规:“长安车”替代了“板板车”,员工也由夫妻二人增加到几十人,加工点由出租屋变为自己的店堂,产品销售更是开拓到了江津周边的綦江、隆昌、璧山、永川等多个区县。有时为了赶在天亮之前占个好位子,半夜一点多就得出发。
“每天2、3千元的销售额,‘痛并快乐着’”的几年下来,让刘安梨有了扩大再生产的雄厚实力:2007年,他瞅准时机,抓住机遇,在江津区琅山开发区投资60万兴建厂房,扩大了再生产。产品也由过去单一品种向系列化转变,2013年的他又在江津高速互通下道口糠家湾经济合作社建起了占地30亩的花园式新工厂。
更为重要的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在江津乃至重庆各大超市都享有广泛而良好的口碑,成为妇孺皆知的“信得过”品牌,企业实现了华丽转身。
产品即人品
决不辜负消费者
“做产品就是做人品,决不辜负消费者,你若欺骗他,市场就会无情淘汰你!”作为江津食品质量监督员的刘安梨,历来把产品质量看得很重。
他总结自己“入道”以来之所以能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今天的“气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视产品质量高下为人品优劣高下,要把产品做成自己和家人都想吃的东西。”质朴言语中透出对社会和责任的担当。
“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刘总曾当着员工的面,‘长痛不如短痛’的亲手毁损了不合格的产品,因为他视质量为‘天’”。
严把质量关,给刘安梨带来的是丰厚的回报:企业经济效益连年攀升,社会口碑好评如潮,店面布点不断增加。
今天,除江津主城区各黄金地段设有“隐涵”销售点外,白沙、德感、珞璜、壁山、西彭等地共设有20个分店面。“隐涵”已成为江津市民最喜爱产品的代名词;
同时,企业先后荣获了包括“中华烘培优秀企业”、“全国食品安全百佳先进单位”、“江津首届知名商标企业”、“江津重合同、守信誉企业”、“江津区消费者满意企业”“江津区优秀民营企业”“重庆市著名商标”等在内系列殊荣,企业实现年产值三千多万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