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清源宫

渝、川、黔交界处的石蟆镇,因一块形似蛤蟆的巨石而得名。但历史上,真正让石蟆名声大噪的并不是蛤蟆石,而是隐匿于此的清源宫。
清源宫位石蟆镇的西北面 ,始建于明代正德五年(1510),续建于清代嘉庆18年(1813)年,陪修于清代道光元年(1821)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它占地面积1700多平方米,是目前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最具明代特色的古庙宇。

来到清源宫,首先看到的,是40级宽5.5米、斜长17米的踏道。 踏道的每一级石梯都是由整石打造,估计有好几百公斤重。当时从哪儿找来这么多整石,并运送到此,至今不得而知。 关于40级石梯,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石匠妻子重病缠身,危在旦夕。一天晚上,神仙托梦给他说,“要想你的妻子病愈,你就要在清源宫门前修石梯。多修一级,则会多活一岁。” 于是,石匠十分诚心地修了40级石梯,果然,不但妻子病愈,还多活了40岁。 因为这个传说,便有人常常到这里来跑石梯,锻炼身体以求延年益寿。

拾级而上,清源宫的正山门便赫然出现在眼前。10米高的风火墙内嵌着工艺精湛的石牌楼,这在各类宫殿的山门中实为罕见。 石梯上来就是清源宫的正门,两边各有一只笑面石狮俯卧在石鼓上,对称相向,笑面迎宾。日夜守卫着清源宫。正山门上方便是石牌楼,上方刻着“圣旨”二字,两边各有一位丞相,烘托出本宫奉旨修建的庄严气氛,这是当时皇帝下的,所以有了“圣旨”二字。 这里为什么有“圣旨呢”?在我们主殿门口的对联上可以找到答案。在“圣旨”的周围雕刻有“九龙捧圣”的图案,下方两旁有《岳母刺字》《柳阴送行》《关公刮骨》《槐荫结缘》四副以戏剧为题材的石刻浮雕,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其中《岳母刺字》以爱国为主题和《关公刮骨》以忠义勇武为主题,不仅在位置上而且主题上形成对称,石狮对称,左右山门对称的明代建筑风格体现。


从大门进来就是戏楼,在戏楼前缘,有许多的镂空木刻,它们全是以川剧为题材,比如《鸿门宴》,《三英战吕布》《八镇诸侯等》 ,这些都是民间雕刻家的杰作,雕刻工艺精湛,将戏曲人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欣赏着一幅幅生动精美的木刻浮雕,让人仿佛走进了川剧发展的历史画卷。可惜由于历史的种种原因致使许多人物头像支离破碎,手足被窃,让人痛感遗憾。其他的人们也进行过修补,但最终没有恢复原样,这也许就像断臂的维纳斯雕像那样,同样具有残缺的艺术美。 在清源宫的中间有块大戏坝,是供人们看戏和祭祀的活动场所。它是由365块条石镶嵌成的 为什么是365块呢?预示一年的365天都高高兴兴平平安安。戏坝的两边是男女宾楼,是古戏楼构成四环式结构。这也充分体现了明代建筑的特色。


大石坝前方树立着灯杆,它高16米 灯匣子旁写有对联------玉树与天地共存,金光与日月同辉。每逢初一 、十五 庙会人们都要在这灯杆上点满灯,一共能点45盏。据说只要一点灯,就能消除虫灾,病害一切吉祥如意!有机会你们也可以亲自点点灯,愿你们事事顺心如意,全家平安幸福。
由大坝的石梯上来便是主殿,它是由12根红漆大石柱支撑,它对称式排列,抬梁窜架式结构,硬山式屋顶,这是明代建筑特色。石柱上用撰写了一副对联:都江堰治水,丰功伟绩,叹为观止;清源宫造像,鬼斧神工,志以殊荣。这副对联深入浅出,一语道破了清源宫的来龙去脉。这就是说战国时期蜀州太守李冰在修都江堰时,为川民做出了巨大贡献,造福了子孙后代,人们为了纪念他,便修筑了清源宫塑造了李冰神像民众称为万天川主。



川主殿内,是一尊慈眉善目又带有几分庄严肃穆的川主神像。关于川主神像为何落户石蟆清源宫,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在500多年前,在合江木广石柱寺旁有一口龙汪潭,潭里每晚都有钟鼓管弦声传出,一天忽然从潭里浮出一根巨木,太乙真君托梦给寺庙的和尚,说此神木乃三圣合一体,请和尚必须谨慎。于是和尚便请来一位木匠,将这根巨木分做大,中,小三段,雕刻三尊川主塑像,即大菩萨,二菩萨,三菩萨。 大菩萨便是万天川主,供奉在石蟆清源宫。二菩萨和三菩萨在别处供奉,人们为了表达对这位为人民做出丰功伟绩的万天川主的感激之情,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老百姓经常到此祭拜他。

石花园内古数参天,枝繁叶茂,笼罩着整个庙宇,庙宇内有许多的香樟树,其中有株香樟树是重庆市的“香樟王”,它高30米,平均直径2米多,需要五六个人才能合抱住,据说这科香樟树也有500多年了,这株树历经沧桑,曾经被当做练兵打枪的靶子,曾经差点被砍掉,今天我们可以目睹这棵古树的风采,真是福气呀! 
整座清源宫庄严古朴,气势雄伟,其间镂刻浮雕更是工艺精湛,在加上琉璃绿瓦,飞檐翘脚,周围古树参天,景色迷人,真叫人拍案叫绝,堪称明珠中的明珠,是渝西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