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8-1-24 22:0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作者:丁然 (编者注:猪八戒网副总裁)
1、第一次认识二娃,至今接近可能7年了,我至今 不知道二娃的真名,因为二娃的火锅 店在当地很出名,火锅店的名字也叫二娃火锅。没想到的是,在昨天 的重庆餐饮高峰论坛上,我们又相遇了。这距离上次我们一起骑自行车,相隔了数年之久。
2、我们最初是因为骑自行车认识的。二娃出生在江津下在的一个小镇上,叫德感镇。这个镇只有几条街,却出了不少人物,当年国同MySpace最相似的国内网站的创始人也出生在这条街,猪八戒第一位UI总监也出生在条街上,甚至江小白也和这条街有些渊源。
3、7年前认识二娃的时候,我们一起骑自行车,当时还一起举办了整个江津最大的自行车赛,把整整一匹山全包下来了,还有一个学校的操场,几百人从重庆骑到江津去组办了一场自行车赛,很是轰动。
4、二娃祖上几辈就在这条街上开火锅店,也没有别的生意。二娃长相平常,对人很忠厚老实,也没以太大的追求,七年前他的生活作息是:早上5点起床,骑自行车到附近一座山上,骑骑车,在山上养了两条土狗,每天去看望一下,然后回来吃早饭,火锅炒料,每天中午必睡一个午觉,下午继续卖火锅,然后到处 逛逛,玩玩。就这样
5、火锅店的房子几层楼,都是二娃家自己的,所以开起来没有成本压力,小日子过得很清闲。我经常说二娃已经在25岁的时候 就过上了我们52岁才有可能过上的生活
6、没想到这种平静,在5年前被打破了
7、5年前,微信,各种社交媒体开始流行。二娃玩上了微博,微信。认识 了很多人,主要是火锅,餐饮这个行业的人,也加入了重庆火锅协会,认识了小天鹅的创始人
8、二娃加了几百个各种餐饮微信群,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微信群里,有一个陌生人和他聊起了火锅底料 的炒料技术。两人隔着网线交流,二娃拜那位网友为师,网友就在微信里一手一手的教二娃怎么提升炒料的水平
9、就象武林高手打通了任督二脉,二娃突然发现,自己开了那么多年的火锅店,其实还是一个外行,世上的高手太多了。
10、一年后,二娃学会了真正的炒料。他才知道,在火锅界,真正会炒料,不是单纯的炒出一锅火锅底料,而是如何把一锅底料里的内容,各种调料进行精准的模块化组合。这种思路,有点象模块化的设计思路,只有学会如何搭配,才有机会研发出自己的新产品的机会。
11、有意思的是,二娃学会后,那位网友就消失了。没要二娃一分钱,二娃说他是个大侠,行侠义之风。
12、对于技术,二娃还不满足,两年前,他组织了十多个火锅圈子的朋友,从江津跑到重庆,从周君记,到聂三耳,拜访了重庆知名的十几家火锅底料和调料品的创始人,向他们求教。我问二娃,这些人都愿意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他们分享吗?二娃说其实匠人的内心是一样的,大家在交流的时候,不是商人的身份,而是匠人之间的技艺切磋。
13、学艺归来,二娃开始着手作自己的火锅底料,作成食品在网上销售。卖了两年,他一个人操刀,一个月3吨多的出货量。在德感那个只有四条街的小镇,能走出一个自己的品牌,实属难得。
14、5年后的二娃,对未来开始有了更多的规划,他不再满足于一个当地镇上的小火锅店,他开始想把事业作大,但首先是要做强。他说他有耐心,花30年作这一件事情。他对时下流行的新媒体、数字营销视而不见,只醉心于火锅底料本身的研究,可能也下是因为这样的单纯,在德感那么偏远的一个小镇,才可能真正静下心来作事
15、二娃家的火锅,我在七年前就吃过,他有几样特色菜,辣,但不辣心。特别是他家的牛肉,麻辣牛肉,嫩、多汁,麻,当时的印象很是深刻。只是当年万万没想到,多年后,他走了另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16、二娃还很有爱心,他在山上养的两条狗,还在。他每年年底的时候,会煮腊八粥给镇上所有的乡亲们喝,每年有超过6000人喝过他的腊八粥。他说人不能只为了钱活着,还应该对这个社会有爱心。
17、二娃没上过什么学,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很朴实。喜欢他的人,应该也是因为这点吧。有时候在这个商业社会,最利的武器,可能往往就是简单真诚。
18、我跟二娃说,下周,组织点公司的同事,骑到江津来吃火锅,还是要吃牛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