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109|回复: 0

高手在民间!江津男子钟情“耍把戏”,一干就是45年

[复制链接]

43

主题

70

帖子

39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394
发表于 2018-2-5 09:4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保留地址
8岁学艺,45年坚守,成就了他的十八般武艺;猴子爬杆、花鼓丢刀、古彩魔术......都是他的拿手绝活,他就是现居白沙镇松林岗社区百戏伎艺传承人李龙祥。
QQ截图20180205093929.png
勤学苦练 三代传人
松林岗社区位于白沙镇南部,是离镇中心最远的一个社区,属于偏远山区,这里的居民没有太多的娱乐方式,但是却能经常欣赏到传统的民间百戏。因为能用牙齿顶起30斤长凳、能用两根木棍玩转玻璃杯的百戏伎艺第三代传人李龙祥就生活在这里。
李龙祥的表演属于石蟆百戏伎艺中的一类。石蟆百戏伎艺流传于江津区白沙和石蟆一带,整套表演融民间器乐、民间说唱、戏曲音乐、曲艺杂耍等民俗技艺于一体,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李龙祥自8岁起就跟着爷爷、父亲学艺,每天天不亮就开始在院子里下腰、立桩、拿顶,苦练基本功。“由于那个时候我年龄很小,练功时常会哭,那种苦和累让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李龙祥说,“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看着爷爷和父亲的表演,就又会被这种传统技艺的魅力所吸引。”就是因为百戏伎艺独特的魅力,才让他在这条路上咬牙坚持了下去。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李龙祥便开始跟着父辈到各地表演,每到一处都是人山人海、高朋满座,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目,为围观的人带去了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看着观众发自内心的笑容和惊叹,他觉得受再多苦都是值得的,也坚定了他要将百戏伎艺发扬光大的决心。

免费开班 再添“新丁”
对现在的年轻人而言,学习百戏伎艺难度大、耗时长、回报低,所以具备资质又愿意学习的年轻人极为稀缺。2015年11月,石蟆百戏伎艺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这只能给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名分”,要想让传统技艺真正发扬光大、深入人心,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如今,人们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看电影、玩手机,参与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传统的百戏伎艺已淡出人们的视野。看着以前门庭若市的表演台,如今却门可罗雀、无人问津,李龙祥意识到百戏伎艺这一项传统文化正逐渐没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精神支柱,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李龙祥说。
作为百戏伎艺的第三代传人,李龙祥不想以后提起百戏伎艺时,人们想到的只有史书中的只言片语、博物馆里的影视片段,他决心要寻找和培养百戏伎艺的传人,继续把这项传统文化弘扬下去。
2017年7月1日,李龙祥自掏腰包、制作道具、布置场地,利用自家房屋开起了百戏伎艺培训班。刚开始,周围邻居都只是观望,没什么人来,李龙祥索性开始从自己的孙子、孙女和亲戚家的孩子教起,每次练习都有三三两两的小孩好奇围观。慢慢地,附近居民也知道了这里有个免费学习技艺的培训班,不仅可以学一技之长,孩子还能得到很好的照顾,也纷纷将自家孩子送了过去。
目前,李龙祥已经收了20名弟子,最大的12岁,最小的6岁,其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在李龙祥那里,他们不但得到了技艺的真传,更得到了缺失的父爱。“这批孩子虽然小,但学起来都很认真,有好几个挺有天分的,已经可以独立完成‘猴子爬杆’的整套动作了。”看着院子里勤奋练功的孩子,李龙祥欣慰地说。

展望未来 信心十足
2017年9月,重庆首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孵化园落户白沙镇,该孵化园将与白沙古镇的历史文化相联动,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孵化和培育。“有了这个孵化园,就有了归属,我们这些民间艺人就不再是单枪匹马地干了,也不会再有人说学杂技没出路、没饭吃了。”李龙祥告诉记者。终有一天,江津区传统技艺大家庭的人丁会越来越兴旺。
看着院子里汗如雨下的孩子们,李龙祥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倾囊相授,让他们在这条非遗传承之路上越走越远。他希望尽快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孵化园,在白沙的元宵节、端午节等大型节庆活动上大显身手,以后能有更好的发展,得到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人去了解、学习和欣赏百戏伎艺。


来源:江津日报 重庆白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