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多说,先放上两张图
亲们认识这是什么吗? ↓↓↓
小布猜想很多亲们会认为这是橙子 但是这叫做枳壳(zhǐ qiào)哦~ 说它是橙子也没错啦 因为它是酸橙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有很多药用作用 被列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在我区就有一个人 带领着乡亲们种植枳壳 走上致富路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他的故事吧 ↓↓↓
国庆刚过,瑟瑟秋风吹着枳壳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循声望去,绿影婆娑中,柏林镇复兴村9社社长焦应华正在检查枳壳的生长情况。看着300亩枳壳地里大片待成熟的果实,焦应华满怀喜悦之情。
从不毛之地到青山碧岭 复兴枳壳喜获丰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曾几何时,复兴村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山,如今这郁郁葱葱的青山,在村民眼里却是一座“金山”。
2013年,焦应华回乡探亲,途中满眼尽是衰颓的景象,让他深受触动、辗转难眠。于是,他不顾朋友和家人的劝诫,毅然放弃了从事多年的古玩事业,转身投入故乡的怀抱,决心带领村民创业致富。
焦应华种植的枳壳
该发展什么呢?偶然间,焦应华从老中医口中得知中药材枳壳市场前景广大。他考察后发现,复兴村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正适合枳壳的生长。
说干就干,焦应华承包了2亩地,种起了枳壳。但枳壳种植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单整枝就是一门技术活。从未有过种植经验的焦应华买来大量相关书籍“充电”,并只身前往外地求教。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找到种植门道,地里的枳壳也开始郁郁葱葱起来。
2015年,在焦应华的带动下,周边50多户农民陆续加入枳壳种植的队伍,发展枳壳300余亩。今年伏天,第一批下种的枳壳丰收了,但为了提高枳壳的药效,焦应华只收割了100公斤,便剪花整枝以待来年。预计明年,他们至少收获1500公斤上好的枳壳。
从家徒四壁到致富有奔头 贫困家庭喜谋出路 “很感激焦队长为我们提供这样的就业机会,真是带着我们闯出了一条出路!”每每提起焦应华,复兴村村民梅孝春都十分激动。
40多岁的梅孝春是村里的低保户,一直在大山里生活,没有成家,没有工作,也没有一技之长。地里的庄稼只够养活自己,他每月靠着政府的补贴过日子。
复兴村荒山变“金山”
2017年,他把家里的近2亩地交给了焦应华种枳壳,并到枳壳地里帮忙,每天有50元的工资,过上了“职业农民”的生活。
时间回到2014年,踌躇满志的焦应华发现,村里70%以上青壮年外出务工,大片大片的土地无人耕种,成了撂荒地。他拟好土地流转协议,兴冲冲地动员周边村民加入,可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思想落后的复兴村村民无一响应。
焦应华一次次地开动员会,一家家地拜访,并承诺村民以土地入股,按土地质量和数量分红。几番努力之下,农户陆续加入。
枳壳的挂果期为四年,为了让村民有盼头,有收入。焦应华雇佣农民翻地、除草、施肥、灌溉、整枝等,给予每人每天50元的工资。仅凭这一项,有的村民们就可以增收数千元。
今年枳壳收获后,区太极中药二厂提出采样化验的请求,并承诺如果枳壳药性达标,该公司将与焦应华签订收购协议。
“下一步,我将联合其他种植大户扩大枳壳种植规模,建立合作社,并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创建品牌,延伸枳壳产业链,对枳壳进行深加工,推出高质量枳壳产品,带领更多村民走上脱贫致富路。”焦应华对未来信心满满。
(来源:江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