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江津医疗卫生事业飞速发展,百姓看病少走路、住院更省心、花钱更少了,健康江津的红利让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过去,生病稍微严重一点就要往城里跑,现在感觉医疗设备和医生水平都相差无几。”昨日,朱女士在李市中心卫生院确诊病情后,选择了家门口做手术。
随着这些年江津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不断提升,过去基层患者就医“舍近求远”的局面得到根本改变。 回溯以往,基层医疗一直是医疗服务的“短板”,农民看病难、住院难和缺医少药等问题突出。  顶层设计纵深推进,基础布局不断铺陈。1995年,新建的李市中心卫生院顺利通过国家卫生部验收,成为全区乡镇中首个国家一级甲等医院,7万多村民可就近得到诊疗服务。 受益的不止李市居民。放眼江津各镇街、村社,40年来,新建设的卫生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不断刷新着江津卫生医疗体系的高度和广度。 数据显示:全区医疗业务用房面积翻了近10倍,编制床位4734张,开放床位6132张,是1978年的4倍;医疗卫生机构1129个,是1978年的2.3倍;在岗执业医师3329人,执业护士2092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2.6人、注册护士1.6人。  医疗技术质变 就医更安全高效
区中心医院普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邱昌福已在该院工作30年。他说,过去医院只有A超、照片机、心电图等较为基础的医疗设备,现在磁共振、螺旋CT、高清腹腔镜等高精尖设备应有尽有。 “以前,为胆囊结石患者解除病痛要做手术,会留下2厘米长的切口,还要五管插身;现在,我们在高清腹腔镜下做微创手术,仅需一两个小孔就能完成,患者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头天做手术,第二天就能下床吃东西。”邱昌福说。  “以前住院还要从家里带温水瓶。现在不一样了,有空调有热水器,病房干净整洁。”78岁的廖兴武为医院的变化点赞。
数据显示,我区已建成国家级重点专科2个、市级区域性重点学科3个、市级重点专科5个,成功创建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10个。 医疗改革给力 看病负担越来越轻 40年来,解决群众看病问题,一直是我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着力点。 改革,就是要从百姓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我区坚持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不断深化医改,旨在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017年9月9日,注定在江津医疗史上打下烙印。 这一天,区妇幼保健院等3所医院纳入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范围,实行“零差率”销售,宣告“以药补医”旧机制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江津公立医院改革“破冰”,成为全市唯一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的区县。  而在这之前,2016年7月1日,区中心医院、区中医院、区第二人民医院就已实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更早在2010年2月,全区镇街卫生院就全部取消15%的药品加成。 每一段历史的印记,穿透岁月的折痕,毫不褪色;每一次革新的转折,跨越历史的时空,历久弥新。  数据是最好的证明。我区各级财政对医疗卫生计生事业投入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737万元增加到2017年的5.5亿元,是以前的75倍。全区6所公立医院,每年药品直接让利群众7200万元,有效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目前,我区整合城乡居民医保和职工医保,加大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全区综合参保率达96.9%,在二级医院住院政策内报销比例60%以上。 同时,为不让“病根”变“穷根”,围绕“让贫困人口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和少生病”的脱贫目标,我区对建卡贫困户实行“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补充保险+专项救助基金”五位一体健康扶贫,增强贫困人口防大病、抗风险能力。这不,李市镇洞塘村的建卡贫困户邹景田,在李市中心卫生院拆钢板住了10天院,一分钱也没花。 医疗能力升级 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务 在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 40年来,我区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1985年为68.9岁,2017年为78.89岁,提高了近10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婴儿死亡率从1999年的14.74‰下降至2017年的4.49‰,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0.44/10万。  11月5日,31岁的易女士在区妇幼保健院顺利诞下一名男婴,全家人都特别高兴。5年前,她也是在这里迎来了可爱的女儿。
国家二孩政策的红利、妇幼健康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惠、0至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数十项利民政策,为易女士和孩子全方位保驾护航。  从看上病、看好病,到治未病、保健康,从全国计划生育红旗单位到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区,从全国初保达标先进区到全国新农合试点区县......40年来,30余项国家级、市级殊荣,见证了江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来源:二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