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艘船到6艘船,从单打独斗到专业化发展,他4年近1000个夜晚在江面度过,投入100余万元改良护渔装备,发展起“线人”“护渔志愿队”200余人,成为长江渔业资源的忠实守护神——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长江鱼,恰恰以其味美、珍稀常常被非法捕捞者惦记。由此,如何与长江鱼贼们斗智斗勇,守护好长江鱼,便成为一项重要且难度高的课题。
随后,刘鸿花17万元买了两台60马力的进口发动机,用合金材料特制了一艘防撞船体。随着非法捕捞船设备越来越先进,刘鸿发现,自己的船还得更先进,便又花10万元买了一台90马力的进口发动机,特制了重量仅300公斤的快艇船体。如今,刘鸿的快艇已成为长江上船速最快的了,非常利于追击拦截。
线人有报,刘鸿必有应。几天前,刘鸿在广西的工地处理事情,突然接到了线人的举报电话。电话一挂,他马不停蹄地从广西开着皮卡车跑了1000多公里,连夜回到江津油溪,连家都没顾上回,便第一时间赶往行动地点。 2015年,王某因电捕鱼被刘鸿送进监狱。出狱后,他又开始在长江沿线干起了老本行,不料最终又落到了刘鸿手上。
 
“刘总,要不是生活艰难没得办法,我也不会三番五次地干这样的营生。”面对王某的无奈,刘鸿在自己的工地上为他谋了一份差事。后来,在刘鸿的感化下,王某加入了志愿护渔的行列,成为了护渔队伍里的一名得力干将。 “只要大家不非法捕鱼,都可到我公司上班。”刘鸿认为,非法捕捞无非是受暴利驱使,如果这些人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也许就不会铤而走险了。这些年,刘鸿的公司最多时接纳了20多名靠捕鱼为生的人。
在刘鸿的召集下,他身边的亲戚朋友、附近的闲散人员以及他公司的部分工作人员,纷纷加入“护渔志愿队”,担起了守护长江鱼的重要使命。 从刚刚开始的一个人的战斗,到如今发展起“线人”“护渔志愿队”200余人,刘鸿的护渔志愿服务吹响“集结号”,群众基础不断增强。
“我做的是正义之事我不怕” 斗智斗勇坚信邪不压正
有侦查就有“反侦查”。如今的非法捕鱼犯罪分子“反侦查”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出专业性强、隐蔽性高、团伙作战的特点。
为此,刘鸿的团队想出了一个特别的战术——“陆地移动式”作战。平时,将2艘快艇存放在陆地上的仓库里,一旦接到线报,便用拖车走陆路将快艇运到目的地附近再下水,这样的“陆地移动式”作战一举击破敌人的“反侦查”,威慑力极强。 四年来,刘鸿共抓获143名非法捕鱼嫌疑人,协助渔政执法部门收缴非法捕鱼船只42艘、电捕鱼工具165套、网具425副……就这样,刘鸿渐渐成了非法捕捞者的“眼中钉”。
“他们知道我不缺钱,又打不过我,就只能使阴招。”刘鸿说。家人经常担心他的人身安全,但时间一久,见没出什么大事,又知道他“武功高强”,便渐渐习惯并支持他了。“自古邪不压正,我做的是正义之事,我不怕!” 突破护渔“最后一公里”瓶颈 打造机动灵活的“游击队”
长江江津段长127公里,是白鲟、达氏鲟、胭脂鱼等珍稀特有鱼类的重要生存环境。如此重要且艰巨的护渔任务,仅靠渔政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 如何更加专业、高效地守护长江鱼?刘鸿可谓做足了功课。记者随刘鸿在他的快艇上看见,防止不法分子撒网破坏螺旋桨的割刀、竹竿,以及摄像机、照相机、强光电筒、救生衣等各种专业设备一样不落。
“证据链和安全很重要。”刘鸿说,为达到更加专业、高效地护渔,区农委渔政站专门安排执法人员对志愿队进行了培训,讲解如何依法巡护、拍照取证、规避风险等。不仅如此,长航公安江津派出所等相关部门还为刘鸿护渔志愿队提供24小时警力支持,通过多方联动实现护渔支援渠道畅通。
 因为专业、高效,上个月,江津区渔政渔监船检站正式授予刘鸿和他的护渔志愿队“长江上游珍惜特有鱼类国家级生态保护区义务巡护员”称号。 “相比渔政执法的诸多短板,刘鸿这支护渔志愿队更加灵活,就像当年的‘游击队’一样,神出鬼没且极具战斗力,突破了护渔‘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区农委渔政站站长李荣介绍,渔政执法艇个头大、吃水深,对航道要求较高,且不具备夜间航行条件,执法震慑作用不大。
 “为了更好地开展持续性护渔工作,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申报护渔志愿组织。”刘鸿说。他最大的梦想是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有一天在长江边随手撒一网,就有很多鲜活的鱼儿蹦上来。  
今日中奖名单公布如下
值班副总编辑 胡小龙 袁孝椿 编审 吴刚 责任编辑 胡德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