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由龙洞、荒中坝、高升桥 三条小街连接而成 又被称为三合场
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三合场有可考历史为853年。清康熙33年,这里就设有办事机构,即笋里十二都。有无数现存的岩墓(又称蛮子洞),按史学考证为汉墓,更证明其历史之亘古。
中山古镇自古便是商贾贸易集散地。凭借水陆两路上连柏林东胜以至贵州、綦江、合江,下接李市、白沙、江津、重庆的独到地理优势,商客游人,来来往往,集市十分繁忙。
走中山古镇的马帮、背夫,往往都会在中山“盐店头”中转。
据资料记载,盐运鼎盛时期,每天来此转运的骡马就有900多匹,靠岸商船 300 多条,超过30吨的货物运输。
早在1500年前,中山古镇便建有长3公里的商业街,铺面多达600余间。至今,古镇仍保留着一条1000多米明清商业老街,数十家各式各样的传统老字号诉说着昔日繁华盛景。
在古镇入口石壁上,有一块清代光绪年间立下的石碑,长2.8米,高1.2米。碑文约700字,由名生程玄真所书,匠师陈九和精刻。因石碑无碑名,后人据碑文之意取名为“禁卖发水米碑”。
清朝光绪年间,中山古镇米市繁荣。有的米商瞄准商机,将米泡了水后再拿出来卖,以增加重量。这样煮出来的米饭不仅口感极差,搁久了还易霉变。一时,百姓怨声载道。
当时知县下派到笋里十二都的江津县事补杨彬仙、姚知临知道后,顺其民意,遂立碑“右谕通知”于此,禁止卖发水米。此后来往米商无一再卖发水米,其余各行业遵循布告,诚信经营。
这块700多字的“禁卖发水米”碑,是中国西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打假公告,石碑的刻立既彰显了古镇百姓开诚布公的态度,也蕴含了一种不怕自揭其短的勇气。从此,“诚信不欺”这一做生意的原则,在古镇代代相传。
一为“吴蜀均沾”碑,现存于中山古镇老街龙洞大桥西桥头风雨亭内,原建于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万寿宫门联横批,意为江浙和四川互通买卖、平等经商、利益共享,据考为世界最早的“WTO”规则。
一为“木帮公罚”碑,现存于中山古镇大佛亭旁,立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碑刻木帮行规:7尺为短料,12尺为长料,以防商贩以短充长,缺斤短两。当地官府和行帮会首共立此碑以昭示后人:“诚信经商,公道做人,良心办事,福寿康全,子孙受益。”
“恪守行规,诚信经营”是古镇商德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在镇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有口皆碑的故事。做秤人廖明德曾留下一副意味深长的残联:
此联源出有因。一商人欲以高价向廖明德定制一杆大秤,要求一斤少于十六两,廖明德严辞拒绝!如今对联的作者已经去世,空缺的下联就像一个高深的谜语,至今无人对出。
古旧的对联经历着岁月的洗礼,朴素的道理却永远不会褪色。在今天的中山古镇,诚信不仅是传承已久的规范,更是每一个商家店铺站稳脚跟的基石。
“采药赠乡邻,赊欠不记账”。古镇上有一老字号药铺——“九龄堂”,掌柜方联海一直恪守家族只卖“良心药”的祖训,自己诊病、采药、制药,从不售长霉的、次等的、过期的中草药。
他不仅平日里时常免费为周边居民义诊,遇到病人赊欠药费,也从不记账。受过九龄堂恩惠的古镇村民,不计其数。方联海也因此被授予“全国诚实守信模范”称号。
今天,每一个来到中山古镇的游客 都会感受到这里质朴的民风 风雨过街楼为无数匆匆过客留下温暖 古朴的石碑任凭风吹雨打不曾褪色 诚实守信的商德文化如同传家之宝 在这里历久弥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