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诗词名镇”花落蔡家 让“诗词”成了蔡家镇的新名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勤劳、智慧、善良的蔡家人 把对生活的赞美都融入到诗歌之中 让诗歌之情感染每一颗心灵 让诗歌之美润泽每一寸土地 让诗词文化焕发出了青春活力
“津南明珠蔡家岗,绿水青山百里香。清溪水澈连天碧,笋河涌浪玉龙翔。大龙新开文昌阁,丹凤福德俏鸳鸯。神猫握笔如椽笔,书写时代新华章!”6月6日,记者一走进蔡家镇政府大楼,旁边就有一首赞蔡家新农村的诗映入眼帘。
自创建诗词名镇以来,蔡家镇坚持把“重庆市诗词名镇”创建活动与学习型机关组织、机关文化建设相结合,经常开展诗词讲座、赏析和吟诵活动。“春风化雨万物苏,白水清溪育才出。”在该镇文化站、楼道和工作人员的办公桌上,随处都能看到古诗词的身影。
截至目前,蔡家镇已编印《笋溪诗集》两集,收录各类体裁的诗词1000多篇。编印了《笋溪诗刊》共九期,收集了200余首作品,《笋溪诗刊》从季刊改为月刊形式出版。
“我们创建诗词名镇,就是让蔡家的党员干部、父老乡亲都行动起来,学诗词写诗词,把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投身改革开放的壮志豪情抒发出来,把我们团结拼搏在新时代建设美好家园的心愿行动表现出来、展示出来。”刁福久告诉记者。
本土诗词随处可见
“入户核查不怕累,只为扶帮。心系旧危房,服务农乡,三年规划换新妆。精准脱贫谋发展,共享安康。”记者来到蔡家镇文化广场,江津蔡家笋溪诗词学会会员杜德祥给记者吟诵这首词《浪淘沙·清溪村扶贫》,并给记者介绍,这首词是区扶贫文艺创作采风蔡家行“诗词下乡·助力扶贫”活动的成果。
蔡家镇将“诗词名镇”创建活动与农村和谐社区建设相结合,成立了“江津蔡家笋溪诗词学会”和“笋溪诗社”。学会由刚开始的40位会员,发展到现在的近200人。学会下面设立了“笋溪诗社工作室”,为会员提供作品展示和习作交流的平台。学员们围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创作。
“挥毫泼墨春秋写,描绘蔡家新农村。楹联书画长街挂。朗读声声众人诵,浩瀚书海笔中寻。”蔡家镇还结合文化广场和民风民俗宣传栏建设,建成了“诗词长廊”,展示歌咏本地发展成果和倡导文明村风的诗词。
设置了“古镇诗词一条街”,展示诗社成员和本地群众诗词作品。田间地头的小路旁,因地制宜地设置了一批诗词展牌,精选了经典诗词以及倡导遵法守法、以孝为先、邻里和睦等方面的诗词佳句,让村民潜移默化地得到诗词的教化。
“我非常爱好写诗词,两年以来,我围绕着蔡家镇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写了200多首诗词。经过培训采风活动,我更加热爱写诗词,并且写作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杜德祥兴奋地告诉记者,“蔡家镇还有很多值得去歌颂,值得去挖掘的地方,作为一名会员,我将继续用诗词书写蔡家人最可爱的一面。”
“读写背”校园诗词氛围浓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记者走进紫云学校,正是学生做操时间。该校少先队精心挑选编排了大课间的《古诗词韵律操》,每天大课间师生一起将《春夜喜雨》《题西林壁》等31首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高声唱起来,跳起来。
除了做操唱诗词外,紫云学校还开展了升旗诵诗词、早晨读诗词、午休写诗词、课前吟诗词、亲子诵诗词等活动。在这样全员诵读的环境中,学生们逐渐对诗词增添了一份自己的喜爱与理解。课间时间,几位学生正拿着手抄报在讨论。原来每次节日或者节气,孩子们都会创作一张手抄报,将有关的诗词摘录上去,再亲手配上图案,将自己对诗词的理解通过图案展现出来。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诗词教育和熏陶,紫云学校利用教室、墙壁、走廊、过道,展示经典诗词,做到移步有诗词,随处可读,时时可记。
为提升全镇的诗词教学效果,蔡家镇还分别在蔡家小学、凤仪小学、紫云小学、清溪沟小学校园内制作了诗栏、诗墙。同时,举办了“诗词教学优质课比赛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读诗词、背诗词、写诗词,目前已收集各校师生诗词作品100余首。如今,在蔡家镇各个学校的教室、走廊随处都可见诗词作品,使得师生们在浓厚的诗词氛围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笋溪流诗韵,猫山有画形。创诗词名镇,我们要尽情地把新时代蔡家的新气象记录下来,传诵开去。”刁福久表示,“我们正在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将进一步挖掘淳朴自然的地域文化,让诗词融入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让蔡家成为更具文化魅力的诗词小镇。 来源:江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