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万里风光,高原冰寒,三峡壮美,洞庭柔光...... 数千年来,长江作为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之一,不但塑造出了两岸无双的秀景,更孕育生养了无尽灿烂的文化,而神秘瑰丽的江津石门大佛寺便是其中一颗耀眼的明星。 沿着长江汹涌的波涛顺江而下,不多时,便可见江边一座形如白莲的庙宇,画栋雕梁,巍峨壮观,人称“石门大佛寺”。 七重檐山木结构建筑的石门大佛寺,挺拔高耸。整个山门依山崖而建,720平米的寺庙内错落有致的分布着送子殿、观音殿、雷神殿,厢房院落,环伺左右。正殿内有三层阁楼,从下到上,可到石像顶,可观长江景。是中国清代典型的高层建筑。 而观音殿内更有我国现存最大的脚踏莲花观音造像一尊。这座大佛刻工精湛,佛像端庄娴静,慈眉善目,头戴宝冠,胸悬法轮,脚踏莲花,身披袈裟,全身贴金绘彩,头部有一笑容可掬的罗汉,自古有“长江第一大佛”之美称。 不过,大佛寺最引人瞩目的却不是精巧的寺院,也非瑰丽的大佛造像,而是寺庙周围,一个又一个,令人难解的谜团。 沿着江岸的青石台阶拾级而上,进入石门大佛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尊巨大的水月观音摩崖造像。佛像通高约13.5米,肩宽约5.9米,胸厚约5.2米,雕刻精湛细腻,线条流畅,立体感和美感都极强。
与其他传统的观音造像有所不同的是,这尊水月观音懒坐于莲花之上,左脚微抬轻踏荷叶,左手置于左膝上,右手则自然下垂,神态安详。不单是长江沿岸,在全国其他地区也没有发现过这种‘懒坐’式观音造像。不仅如此,一般观音造像要么胸饰璎珞,要么腹部挂法轮,但石门大佛却是两者兼俱,这种配饰在国内也属少见。 而对于这尊大佛的“身世”来历,至今未有准确定论。 石门自古为长江险滩。相传宋神宗年间,玉帝巡游至此,发现此地民不聊生,故托梦给神宗皇帝命他派人铸水月观音像坐镇于此。像成之后,石门风平浪静,水月观音也成为了过往船只的守护神。 有文字可考的是明万历年间的《蜀中名胜记》曾载文:县西十里,有古石羊驿,其地亦名石门,对江壁上刊大佛……据此推断,这尊观音造像应该建造于北宋年间,但始建于何年依然是个待解之谜。
根据史料记载,佛像只在明清时期做过重新彩绘,而造像本身历经千年风雨,至今仍然保存完好,或许与佛像脚下这口“圣水”有很大的关系。 所谓的“圣水”位于观音造像前的香案左下方,是一口不足两尺见方的小水井,井口与寺内地面齐平,但距香案外沿有一米左右,留有一个半米高的通道与寺内相连。据寺内工作人员介绍,这口井常年满而不溢,也从不干涸。 从地理位置看,这口小井正处于江岸岩壁的半山腰,但当时的能工巧匠为何选在此地凿井?是否真的运用了古代排水工程的原理将附近的地下水引流至此,不仅保护了佛像不受侵蚀,又有了“聚宝入盆”的用意?究竟是怎样别具匠心的工艺才能做到这样“两全其美”?这一千古谜团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其中的奥秘,我们唯有惊叹古人的智慧。
镇上的老人之间流传这样一个有趣传说, “石门大佛显灵的时候,佛像的额头就会出现一道‘佛光’。” 其实“佛光”出现,与大佛寺独特的建筑结构有关。所谓的‘佛光’就是在太阳下山的一个特定时段,阳光透过窗户正好投射到大佛头上,只是民间将这种现象视为祥瑞之兆。 正殿的七重檐建筑每层由低到高,面积逐层递减。最顶层建筑刚好与佛像的额头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因此每当夕阳西下,阳光透过窗棂的折射,刚好投射到佛像额头的“佛印”位置,远看恰似一道“佛光”。只是当时的人们便知道利用光学原理,在修建正殿时“人造”佛光仍让人称奇。 神秘大佛寺,究竟还有多少谜团等待揭开,无人知晓。 如果你也对未知充满好奇和探寻的欲望,江津石门大佛寺,你非来不可!
小贴士: 石门大佛寺位于江津石门镇,距江津城区42公里。驾车经绕城高速在江津下道后沿208省道前往,沿途均有路标指示。也可乘坐市区往石门镇的客车前往。门票10元。 来源 :江津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