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在我国,捐献遗体依然是一件让很多人不易接受的事。
然而,江津这位87岁老人刘国民却无偿捐献遗体,希望用自己的器官帮助他人,或对医疗科研作出一点贡献。
无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
8月7日下午17时20分,区中医院病房,87岁的刘国民老人停止了心跳,他的遗体却并未送去火葬场。
原来,他的子女在伤心之余,还是遵照父亲生前嘱咐,迅速拨打电话,联系了重庆市红十字会及重庆医科大学,请他们安排遗体(眼角膜)捐献事宜,以用于医学教育和科研事业。
一个多小时后,重庆市红十字会、重庆医科大学相关人员赶到区中医院。他们来到刘国民床前,鞠躬默哀。工作人员对逝者的尊重,让在场的人都很感动。
“重庆医科大学的人告诉我,父亲做了件很伟大的事,就拿眼角膜来说,虽然只是摘除一层膜,但一人的眼角膜,可供几位患者使用。”刘德群很是自豪:“终于帮父亲完成了遗愿。”
据悉,刘国民是永兴中心卫生院毗罗门诊部的一名退休医生,在世时就有捐献遗体的意愿。
坚守22年的乡村医生完成最后心愿
永兴中心卫生院工作人员介绍,刘国民一直在毗罗门诊部(原毗罗卫生院)从事乡村医生工作,直到1982年因患帕金森病退。22年来,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耐心、尽心医治每一位看病村民,多年来,他的足迹深深地印在了每一条山村小道上。
“或许是从医的原因,父亲希望自己死后也能帮助更多的人。”刘德群回忆,两年前,父亲就找到他们姐弟3人,沟通捐献遗体一事。当时他们姐弟一致反对,不能接受父亲这个想法。为此,刘国民还责怪他们思想太落伍。
最后这场拉锯战持续了半年多,最终子女们拗不过父亲,选择遵从他的意愿,并于2017年底如愿写下遗体捐献申请。
今年8月6日,刘国民再次住进了区中医院,最终因室颤、急性心肌梗死离世。刘国民儿子告诉记者,明年4月份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到壁山福寿园看望父亲,到时父亲的姓名刻会出现在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
逝者的身体带着无私的温度,而生者的内心仍需要解冻。人体器官和遗体捐献被称为“生命的馈赠”。近年来,津城不少人凭着一份爱心和信念,选择将遗体器官捐献,感动着身边的很多人。
但记者调查发现,相比提出遗体捐献申请的人数而言,真正实现捐献遗体的人数很少。其原因还是没有转变观念,不少子女们总觉得这是一种不孝顺的行为,有些子女即使在父母签了捐献表的情况下,最后也反悔不捐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
面对遗体、器官捐献,我们常说要转变观念,其实不仅需要捐献人和家属转变观念去行动,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转变观念,少一些非议,少一些冷眼旁观,营造尊重捐献者的社会氛围。这些自愿捐献器官和遗体的人,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如何办理志愿捐献遗体手续◆◆
需本人志愿,亲属同意。本人携带身份证到指定捐赠点办理手续。
◆填写遗体、角膜志愿登记表,器官捐献登记表,发放捐献登记卡后只是捐献登记者;
◆百年之后按卡上说明由亲属打电话告之来接收遗体时办理捐献证书,成为捐献者)。
江津目前只有红十字会办公室可办理。
来源:《江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