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农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农民一年到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也挣不了多少钱,随着我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 农村有了大变化,山上坑坑洼洼的乡间土路变成水泥路,宽阔的马路直通每家门口,街道上的秸秆、粪池、垃圾等杂物也被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道、漂亮的绿化。各村因地制宜,发展各种产业,农民钱包鼓起来了,生活也更加甜蜜!
白沙恒和村:“五和”文化促发展
恒和村围绕 “和谐、和善、和美、和韵、和富”五和文化开展乡村治理,绘就了一幅村强、民富、景美 、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恒和村“美丽乡村”牌坊) 走进恒和村,让人仿佛来到了一处世外桃源。各个小院绿意盎然,房舍整洁有序, 鸡鸭统一归栏喂养,路边树木环绕成景。(罗大塘院落一角) 沿着罗大塘院落文化长廊,“和谐、和善、和美、和韵、和富”的五和”文化让人赏心悦目。该村深入开展文明户创建、“传家训、立家 规、扬家风”等主题活动,打造“三校一课”、“小书屋大学堂”等品牌活动。(恒和村柑橘园) 思想得到了提升,产业也不能落后,目前,恒和村发展优质晚熟柑橘“W.默科特”、塔罗 科血橙、春见、柠檬等共7000余亩,全村农民在柑橘产业上总收入突破5000万元。
杜市湘萍:“花乡”再著发展新篇
杜市湘萍村以花木种植而闻名,一年四季、湘萍鲜花盛开,是赏花的好去处。(杜市湘萍村) 而这些花花不仅好看,也让该村富了起来,目前,湘萍村已有花卉种植大户56户,散户500余户,种植枇杷1000余亩,年产值达500余万元。(杜市太公山)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湘萍村村委会精心组织实施第一期人居环境整治,以核心景区作为重点,政府和村民共同出资,完成对三个聚居点16户的集中连片整治,基本实现了“四化八改”目标。
(杜市湘萍村) 网红景点太公山七彩梯田,连续三年上央视景观直播,春暖花开的太公山美景被人们熟知。2018年,太公山共接待游客3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0万元。
塘河镇:文旅融合促发展
在塘河镇,有这么一个以“恩孝·勤学”为文化主题的大院,这里道路平整通畅、院落干净整洁、生活环境优美、文化特色鲜明。它就是石龙门村学堂湾大院。(塘河镇石龙门村) 它是塘河镇开展乡村振兴试验示范打造的一个人居环境示范点,也是该镇乡村振兴试验示范工作的一个缩影。(塘河镇石龙门村一角)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发展,塘河镇良好的基础设施为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便利。近年来,塘河镇坚持以打造“一村一品”为重点的产业振兴工作。
(石龙门荔枝和硐寨柚) 截至目前,石龙门村发展荔枝龙眼8000多亩,硐寨村发展速生杉、硐寨柚3000多亩,滚子坪村喂养高山冷水鱼260亩、种植高山茶叶500亩。(高山冷水鱼养殖基地) (高山茶叶)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塘河镇做足文旅融合发展文章,以发展文化旅游推动乡村振兴。塘河婚俗、塘河民间故事、塘河祭祀等非遗和32111英雄钻井队事迹经过挖掘整理得以广泛传扬。(塘河婚俗) 龙舟节、荔枝节、庙会等更是成为该镇的文化品牌。
西湖镇骆来村:产业兴旺人居美
“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这是骆来村曾经的环境写照,如今,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持续推进,村子大变样,路变干净了,水变清了,沟渠无杂物了,农户院子亮堂了,不但环境变美了,产业也兴旺了。 (骆来村柏树塆) 由于植被丰富、海拔适宜,骆来村在产业发展上,围绕“康养”功能定位,狠抓“功能型”产业的策划和建设。(骆来山度假酒店) 引进社会资本对骆来山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累计投资1.6亿元,已完成度假酒店、森林木屋和内部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骆来森林木屋) 已建成连体大棚生态果园,休闲观光亭廊等设施,有葡萄、猕猴桃等20余种水果。
大棚生态果园
立足“康养”武术,创造性利用“昆仑太极市级非遗”品牌,在全村普及“昆仑太极拳”,规划实施昆仑太极养生综合体项目。
这样“有颜又有钱”的乡村,怎能让人没有期盼没有斗志呢?小伙伴们还知道哪些藏在我们江津的美丽乡村呢?快快留言告诉我们吧!
(来源:@江津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