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城抱山筑,一水绕城流。几江,傍长江而生,依长江而长,扼长江之要,在这片不到30平方公里的地域上,生活着17.3万人。繁荣欣盛的商业贸易、便利快捷的公共交通、风光十里的滨江绿堤,无不在向人们阐述着一座山水之城小康生活的幸福和美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几江这座古巴渝名镇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城市面貌发生深刻改变、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这些历史性、根本性的转变,彰显着几江正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大步向前。 "
江津全景
巨变70年,城市面貌大改观 70年破茧成蝶,伴随着江津1981年城市总体规划的启动,几江开始了从江畔小镇向着现代化都市商贸核心区的美丽蜕变,一幅宜居宜业的秀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刚刚退伍到原江津县城建局工作的时候,走路把几江城转一圈都要不到2个小时。”年逾花甲的老规划工作者刘庆贵回忆起改革开放初期的江津县城,记忆犹新。据他介绍,当时的小县城,就是现在的环城路以内,东边到东门文化馆,西边到小西门,周边除了几个小厂就是农田。城区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人口不过3万人。
刘庆贵的话在江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上有数据印证:1981年,江津规划城市人口1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10平方公里。
随着江津第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的出台,几江率先开始实施旧城改造计划:20米宽的环城路、电影院、五金公司、百货公司陆续建成,一条条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一座座参差不齐的平房、瓦房变成了整齐的楼房,几江城市面貌的巨大改观自此而始,并延续至今。
“决定一座城市品质的高低,三分靠建,七分靠管。”几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杨栋群说,“只有充分认识城市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积极创新管理理念、优化管理路径,持之以恒地解决好环境治理、小区物业等‘关键小事’,加快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
几江夜色
城市建设的大步迈进,推动几江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上不断深入。为了实现政府治理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几江除了将现有12个村社区划分为53个网格,实行精细化管理外,还倡导群众党员、退休干部、热心居民等成立了一支210余人的志愿服务队,负责对各个网格的清洁卫生、市政秩序等进行劝导和维护。
行走在几江街头,无论是熙攘的主干道,还是宁静的背街小巷,这些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他们每天都要在街巷中来回行走万步以上,或默默拾起烟头纸屑、或不厌其烦规劝行人、或据理力争劝导商家,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下,几江街道城市管理成绩喜人:超5万平米违章建筑整治完成,350余个流动摊点被取缔,430盏背街路灯悄然亮起,1.7万余平方米道路维修硬化,2000余处卫生死角被清除,230余家餐馆油烟管道改造升级。整洁优美、舒适便捷的城市人居环境让市民幸福感倍增,城市管理服务水平向着精细化发展持续迈进。
惠民70年,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我们小的时候,住的是土墙瓦片房子,吃的是红苕煮干稀饭,连学都没得钱上,哪里像现在这些娃娃生活这么好哦!”家住祥瑞水木年华湖上小区的刘大爷坐在家中入户花园的凉亭里,看着小孙子欢快地跑来跑去,感慨万千。
几江半岛旧城区品质不断提升
新中国70年的风雨兼程,为几江居民的生活水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提升。计划经济时期乃至改革开放初期,几江居民的住房大多为平房、筒子楼,没有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上下水道;如今成套住房内独立的卫生间、厨房、供电、供气、供水设备及各项生活服务设施应有尽有,高层住宅区、花园小区随处可见,居民的生活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七十年来,几江居民经历了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的教育水平提高三部曲,城乡义务教育全面实施,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平均受教育年限由1964年的5.3年提高到2010年的11.5年。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几江居民收入实现了由百元到千元再到万元的连续跨越式提升,居民生活已从解决温饱正式迈步进入小康。新中国成立初期,几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不足200元,随着经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惠及百姓,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于2006年突破万元大关,2018年几江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3万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万元,较之建国前的收入,已是天壤之别。
晨曦中的几江半岛
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尚未脱贫的困难群众,仍然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最牵挂的人”。几江街道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将责任落实到个人,要求帮扶干部“一对一服务”,带着感情、带着问题、带着责任走进群众的家里,用实际行动帮助困难群众解决问题。通过兴产业、强基础,达到美乡村、富乡亲的目的。截至目前,几江辖区内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6户51人,其中14户46人已脱贫户脱贫成果持续巩固,剩余的未脱贫户2户5人也已达到脱贫越线标准。
城市化70年,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虽然离上班地点有点远,但我还是选择了在几江租房居住,这里的公共基础设施更完善,购物、会友、就医甚至以后孩子入学,都非常方便。”在圣泉一公司就职的大学毕业生陈云如是说。
居民们安居乐业
几江作为我区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街道,是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重要载体。随着我区制造业规模的持续扩大,生产对现代服务的需求、人才对高端生活的追求也日趋迫切。为了补齐现代服务业这块“短板”,切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几江街道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着力打造便捷的交通出行、发达的互联网设施、优质的教育卫生文化休闲配置,形成相对完善的高水平城市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让几江的城市商圈建设在调结构稳增长的过程中激发出新的活力。
2019年8月的几江半岛新貌
回顾70年的发展之路,几江在城市定位和经济发展战略调整过程中,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贯穿始终,经济发展方式也在逐渐转变,第三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2018年,几江街道第三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6.68亿元,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7成,成为全街经济的“压舱石”。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几江人用从不懈怠的踏实苦干与顽强拼搏,将肩负的使命和责任,化为了如今的成就与荣光。每一个几江人都是这荣光的建设者、见证者和参与者,他们在新的征程中,还将谱写更加恢弘的篇章。
(来源:江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