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灿烂文化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截至今年,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6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
江津花椒
据了解,江津区于2005年启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区文化馆一直坚持“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的工作目标,深普查、广宣传、强保障开展非遗挖掘、申报与保护工作。截至目前,江津区现有区级非遗项目83项,其中市级非遗项目26项。一大批珍贵乃至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及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2019年7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了重庆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其中江津区共有10个非遗项目入选。下面一起来盘点江津新增的十项市级“非遗”。 01传统戏剧《川剧》《江津县志》记载,清代,早期江津县无戏班,每逢庙会娱神,靠请外地班子演出。1953年底,江津川剧团成立。川剧在音乐唱腔方面的最大特点在于,它是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五种不同声腔组成。 02曲艺《金钱板》
金钱板起源于清朝,经历代民间艺人传承,迄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金钱板是三块长约一尺宽约一寸的楠竹片,表演者身着传统服饰,右手执两块板,边打、边唱、边演。在唱腔上充分汲取四川民歌、山歌、号子乃至昆曲、胡琴的优点,集众家之长于一身,因此成为西南地区观众最喜爱的本土民间曲艺品种之一。 03《白沙臊子面制作技艺》
江津白沙镇码头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美食之一,采用特殊食材、配料和几十年的老手艺,做出来的面条细长,厚薄均匀,臊子鲜香,面汤油光红润,具有“薄劲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特点。“煎”即烫的意思,形容一碗刚出锅的面条,红油汪亮,辣汤烫手,香味飘窜,惹人喜爱。
04《江津四面山传统烘笼竹编》
以火篼为代表的四面山传统竹编技艺,是四面山人民利用该地区丰富的竹资源,通过造型、编织等技艺,创造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工具、器具、用具,体现出凝结着生活智慧的器用之美,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5《巴渝土陶传统制作技艺》
土陶制作需要历经制作原材采集,坯体制作,晒坯上釉,装窑烧制等过程。陶土经过粉碎、洒水沁泡、搅拌均匀,再根据制作的坯体大小,采取适当的陶土揉成圆柱体,使用摔压、陶土拉伸,阔体,塑性,收光等细微手法制作,待坯体自然干燥,采取长江淤泥上釉,装窑烧制而成。 06《吴滩无网弹棉制作技艺》
江津吴滩镇传承百年的手工弹制棉胎、棉褥的传统技艺,绝活在于无网线弹制技艺,就是整床棉絮不用一根网线,俗称“软活儿”,需要用木磨盘,人踩在其上,用整个身体的力量均匀“揉棉”让棉花更紧密地交织固定在一起。
07《白沙风筝制作技艺》
白沙风筝制作技艺,有着独特的技巧和风格。在传统制作风筝的基础上,白沙风筝制作结合了铜梁龙制作技巧,独创出了可拆卸的龙头风筝,更有书法、绘画与风筝制作相结合的十二生肖“画书”风筝,全国绝无仅有。
08《江津传统花椒栽培与加工技艺》
广泛流传于江津区先锋镇及周边一带地区,包括育苗和建园,其中育苗包括选种、整理苗圃、播种、移栽四个环节;建园包括选址、整地、定植、管护四个环节;当地九叶青花椒的传统加工方式,包括采摘、保存、磨面、炼油等内容。
09民俗《白沙龙舟会》
白沙赛龙舟习俗主要内容包含龙船制作、龙船下水仪式、划龙船比赛和龙船号子。龙船制作工艺精美,龙船下水仪式的内容寓意吉利、保持古老的祈福功能,过程庄重肃穆,对龙舟赛这项传统民间习俗的传承具有“原真性保护”意义。
10游艺与杂技《白沙杂耍》
白沙杂耍,是分布于江津区白沙镇等地的民间传统杂耍杂技表演的总称,表演形式丰富多彩,从过程上看,主要包括耍狮子、敬神、主持人开场、架道具、爬杆、杂耍、翻五台、谢主八个环节组成。表演仪轨保留着宋元以来民间耍把戏表演的仪式过程,体现出明显的娱神娱人合二为一的重要特征。 来源:江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