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但走过70年岁月的李市镇,却已不再是那个数百年来靠转运而兴、因转运而没的山区小镇。
沧桑巨变70年,今天的李市镇,环境更美、乡村更靓、居民更有获得感;今天的李市镇,8.6万城乡居民正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立足自身实际创新发展,共同抒写新时代的灿烂篇章。
李市镇场全景
“不知不觉这么美” 场镇扩容设施齐备
40年前的李市,好像一张尘封已久的老照片:1条300米长的河坝街,窄窄的街道两旁是带阁楼的木板房,色调灰灰的,每两天赶一次集,上午10点人就寥寥无几。
“不知不觉,李市已经变得这么大了,环境也越来越美!”1997年在葡萄丘街街口开张至今、被老李市人称为“何豆花”的做伴餐馆,和老板娘屈华琼一起见证了李市镇的变化——
高速公路穿行而过
场镇规划面积从1平方公里拓展到2.5平方公里,主次干道增至16条,乡村·锦苑、巴渝新居、福禄苑等3个小区式管理的集中居住点拔地而起,场镇上的317盏太阳能路灯彻夜明亮……场镇面貌的变化,述说着这4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李市快速发展的“脉动”。
伴随城市“颜值”不断提升,李市人民满意度也在提升。镇内通过扩宽人行便道、新规划750余个停车位、修建5所公厕,开展了一系列配套的专项整治行动,场镇车辆乱停放、行人乱穿行、酒后驾驶等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遏制,各种乱泼乱倒、乱贴乱画、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等行为也得到明显改善,乐居李市氛围浓厚。
移步皆是景,举头满目春,李市的生活因场镇的美丽而变得更精彩。 “干干净净好舒心” 开窗是景出门踏青
8月的李市镇沙埂村11组,空气中弥漫着瓜果的香气。看着山坡上从去年起陆续进入盛果期的200亩李子树,以及被慕名而来的游客采摘一空的枝头,桦心园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万泽全对果园年产值上百万元充满信心。
年近5旬的万泽全就在山坡下的大院里长大。“小时候,沙埂村一半都是茅草房。”万泽全回忆说,家家户户都靠分的几亩地种粮食、荒坡土埂见缝插针种蔬菜以及野草掺杂粮养牲口过日子。卖菜卖牲口要走路1小时到15里外的李市场,而路只有那条顺着山丘蜿蜒延伸、处处可见牲口粪便的土路。
鸟瞰猫山 如今,从李市镇到果园仅需10分钟车程,水泥公路干净整洁,沿途绿树成荫、标准化稻田林立,一栋栋砖混结构小楼错落有致,近1米宽的人行便道镶嵌其间,空气清新更让游客赞不绝口。“借用的厕所都跟家里没两样,村前屋后干干净净,看着就让人舒心。”游客们感慨不已。
果园发展也给周边农户带来了实惠。目前,仅受雇锄草、松土、施肥,周边二三十名农户平均每人实现年增收近千元。
“乡村振兴战略就是李市镇‘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李市镇党委书记梁筱钟说,近年来,李市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积极推进乡村振兴多方发力。目前,全镇已发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4万亩,柑橘、花椒、茶叶等其他产业8.8万亩;巩固和发展农民家庭农场、农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植大户48家。2018年,李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高效农业
农业兴、农民富、农村美,依托“三清一改”村庄清洁行动,在李市,一幅美丽画卷正徐徐绘就。“今年,镇内还陆续投放了1200个垃圾箱,将250公里乡村硬化公路纳入清扫范围,完成改厕3500余户,林家嘴幸家湾大院获评全区首批‘美丽庭院’,傅林邦和韩业军两个家庭荣获‘最美家园’,美丽乡村渐入佳境。”说起镇村改变,李市镇镇长王忠彬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如今的李市镇农村,“开窗可见景,出门能踏青”。
“没得什么帮什么” 逐户研判精准脱贫
“党的政策好啊!”李市镇双河村3组村民漆光海,早年离异,2014年因女儿就学被确定为一般贫困户,2015年成功脱贫。谈到脱贫经历,不善言辞的漆光海感慨万千。
这些年,漆光海的生活一年一变样:2014年,帮扶干部帮漆光海把门口的藕田改建为鱼塘,买鱼苗,指导他环保养鱼,300多斤鱼卖了3000多元,漆光海收获了脱贫路上的“第一桶金”;2015年,漆光海参加镇里的免费花椒培训,当年花椒收入1.2万元;2016年,漆光海的女儿考上了重庆医科大学,获得学费补助5000元;2017年,漆光海完成农村D级危房改造,再也不怕“屋漏偏逢连夜雨”;2018年,在女儿支持下,勤劳肯干的漆光海经人介绍谈了女朋友,每天傍晚,大妈们在自家院子跳坝坝舞,而漆光海则和老兄弟在屋里看电视、闲聊……正如漆光海所言,“帮扶干部好,我没得什么就帮什么!”
交通要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都不能少。近年来,李市镇以“访深贫、促整改、督攻坚”为契机,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准,帮扶部门积极创新工作思路,独创“逐户研判、一户一策”工作机制,强化镇、村、社和扶贫行业部门各级联动,带动帮扶人员群策群力,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2019年,针对未脱贫户,镇党委书记梁筱钟依次带队到有减贫任务的9个村(社区)召开未脱贫户脱贫工作研判会,对未脱贫户逐户逐人研判脱贫进度,并从产业、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逐一商定脱贫办法,确保脱贫措施精准有力。
目前,全镇建卡贫困户608户1723人均已脱贫或达到脱贫标准。
(来源:江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