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镇,位于我区东南部骆来山麓,綦江河畔,全镇幅员面积142平方千米,距重庆市区50公里,距江津城区46公里,全境及周边拥有西湖、支坪、贾嗣3个高速互通站,区域性中心城镇优势明显。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西湖镇干部群众凭借一腔热血、一份拼搏、一种实干,书写了宜居宜业的时代篇章,描绘出青山绿水、恬静富足的别样韵味,给西湖这座历史悠久的小镇带来了巨变。
骆来晨曦
产业快速发展 经济提速增效
记者在西湖镇关胜村大米种植基地看到,该村水稻早已装仓,仓内新米颗颗圆润饱满,散发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当天,基地也迎来了许多慕名购买新米的市民。现场,几名村民紧锣密鼓地将新米装袋。种植基地负责人亲自上阵帮忙,虽然累得满头大汗,但却甜到了心里。“一年忙到头,就等着收获的这段时间,大米卖出去了,心里很满足。”种植基地负责人陈刚说。
西湖全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湖镇只有茶叶和柑橘两大产业,中途还曾中止。后来,西湖镇立足富硒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渐渐建成了“卡拉卡拉”柑橘、花椒、笋竹、黄冠梨、茶叶、高山优质富硒大米、葡萄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数万亩。截至2018年,该镇完成粮油生产2.89万吨,培训农民1.42万人次,成立农业公司23个、合作社36户、家庭农场47个、养殖场27个、种植场17个。水稻、柑橘、花椒、蔬菜科技示范户46户,新增崃山生态园、紫薇大观园、沙仁种植基地、砂糖柑、油橄榄等特色效益项目。近年来,西湖镇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的同时,还不断鼓励贫困户在脱贫路上坚定信心,在致富路上继续前行,用勤劳双手创造美好生活。今年以来,西湖镇继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发展扶贫产业、就业脱贫等工作,促进贫困户增收。2019年该镇实施扶贫项目4个,发放贫困户产业扶贫专项资金6.15万元,开展扶智技能培训105人次,累计发放贫困户诚信贷款573.8万元、171户。目前,该镇已脱贫675户2212人。得益于多产业的持续发力,西湖镇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数据显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7104元,上升到了2018年的1.71万元。
擦亮全域旅游牌 奏响乡村振兴曲
杭州西湖以秀丽的湖光山色闻名天下,江津的西湖也因山水逐渐被世人所知。88岁的黄俊能老人感叹:“以前,生活在山上的居民都想着致富了要走出大山,没想到,如今骆来山却给咱们带来了致富的新路。这要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真是想都不敢想。
”
风景秀丽的骆来山每年夏季,天气炎热,却阻挡不了游客到骆来山游玩观景的热情。站在骆来山鸡公岭观景台,既能看綦江,又能远眺重庆主城,这片深得自然厚爱的美丽大山,为远近的客人送上了一场视觉盛宴。骆来山风景区是西湖镇打造的旅游项目重头戏,现已成为热门旅游景点,全年接待游客近200万人次,2016年、2017年、2018、2019年连续举办的四届“骆来山·喜德盛杯”自行车赛更是让骆来山美名扬。
“骆来山·喜德盛杯”自行车赛近年来,西湖镇与时俱进,深入实施“文旅活镇”战略,旅游产业强势起航,根据不同海拔进行“三级错位”发展,科学合理开发西湖特色旅游资源,着力打造 “一山一湖一带”乡村旅游格局。一山指骆来山,是集休闲观光、避暑纳凉、养心养身为一体的旅游度假地;一湖指天台湖,把天台湖及沿线打造成集荡舟垂钓、露营探险、采摘体验为一体的低碳出游精品线;一带指18公里綦河流域,在綦河两岸打造一批娱乐休闲、农事体验特点的乡村旅游点。
美丽天台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西湖镇居民在该镇政府的支持引导下,借势发力,利用独特的地域特点,纷纷开办了农家乐、民宿等,给西湖镇旅游业注入了生机,成为全域旅游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目前该镇有建好的乡村旅游点6个、酒店2家、农家乐7家、民宿2家、宾馆2家,能同时接待500名游客吃住。该镇青泊村还获全国第八批一村一品示范镇,葛藤山家庭农场在“发现重庆之美——百万网民点赞最美乡村”活动中获“2018年重庆十大最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称号;平滩河农家乐获“第四届江津富硒餐饮大赛十佳农家乐”称号;石烧鸡获“第四届江津富硒餐饮大赛十大富硒招牌菜”称号。2018年,西湖镇接待游客10万余人,过夜游客2000余人,实现旅游收入5000余万元,带动周边100余名群众就业。
完善基础设施 持续改善民生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居民进城办事,先要坐船过綦河,再步行到仁沱坐火车进城。之后火车停运,由火车轨道改为3米宽的泥路。这条土公路从西湖镇的老广柑站再经过仁沱,跟现在相比足足绕道10多公里,每天还得在凌晨三四点就出发。1991年9月8日,西湖大桥建成通车,这是镇内的第一座公路大桥。建成之后,该桥成为连接西湖镇内綦河南北两岸的纽带,沟通南北岸交通,对促进西湖镇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环高速引春来2003年,S311省道动工,江津至綦江公路(李市至西湖段)建成后,李市至西湖的车程由原来的3小时缩短为1小时;2012年,黄嘉公路改建完工;2016年建成通车的三环高速江綦段,双向四车道,在西湖境内长11.6公里,并在西湖设下道口。一条条公路的修建完成,在西湖镇内形成了一纵两横、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近年来,西湖镇抓住交通带来的机遇,加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整合文化、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资源。
綦河畔西湖镇1984年前,西湖镇两个横街为石板街面,正街为凹凸不平的泥街,全镇人口才6500人。2000年以后,场镇建设向东、南、西面迅速扩展。现西湖镇主街道4条,小街道5条,场镇街面全部水泥硬化,由原来的泥街变为白改黑沥青路,解决了场镇居民出行难题。目前,西湖镇已有初级中学校1所、镇级小学1所、村级小学3所、幼儿园7所,卫生院1所、村级合作医疗站41个。农村“社社通”道路通畅率90%以上、通达率95%以上,自来水通达率98%以上。现在的西湖镇,交通四通八达,产业丰富多元,生态环境优美。从吃不饱、穿不暖到不愁吃、不愁穿,谈到新中国成立70年来西湖镇的变化,居民们千言万语也概括不了,他们只是频繁地说:“变化太多、太大了,不知该从哪里说起……
来源:江津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