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显示,90后已经达到2.3亿,每6个人里面就有一个90后,已然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而在房价高昂的今天,生性洒脱的90后,也面临高额房价的压力,有数据显示如下:
人生最怕的,不是选择的失败,而是你停在原地,不敢去做选择。
从二手老房子,到现房,到改善大四室,这一次,分享90后的买房故事,或许,你能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
第一次:有钱立马上车
我和王同学一直深知买房的重要性,毕竟身边的朋友都在江津四五千的时候先后上车了。有眼光,有决断,奈何没钱。等看到家里掏空家底,寄来辛苦攒的20万,我俩对视一眼,心里想着同一句话“买房,必须买,立马买”。
对于刚需,房子是必需品。
当你每年2万供养房东,还要面对丈母娘审视的目光时,房子是必需品。它能解决很多问题,比如,反正总也攒不下钱,不如买房。比如,有房再提结婚腰板硬气。比如,钱就这么多,但房子再不买就更买不起了。
二手房or新房,钱是关键。
在花钱上,我一向积极。很快划定地方——买得起的就是好地方。刚需,上班近才是王道。尝试看了几个新房,但加上2年等待期的房租4万块,房屋装修15万,面对金钱,只能低下高贵的头去选二手房。
最后决定选择一套03年的老小区,城南步行房,90平25万,当月买当月住。家里支持加亲友援助,再加上杠杆套现(两人工资加起来8k,月光族,0存款,房贷压力下活得捉襟见肘)。 现在看来,是赚了的。
第二次:还是有钱立马上车
曾经有个机会放在我面前。
2016年王同学来江津时,问我,我现在能借到30万,我们买房吧。我义正严辞的拒绝,不,可以欠银行,但我不喜欢欠人钱,我们又还不上(当时滨江新城三四千,此刻回想,脸好疼)。2017年9月,孩子出生,公婆过来照顾,90平的出租房住5口人,生活矛盾花样上演。当时本想花3000租个大房子,万万没想到,公婆这一次,把养家糊口的店卖了,一次赞助我们20万。
刚需爱现房。
虽然不多,但有钱了,王同学很快敲定一套现房,还是两大原则,买得起的范围内最近的房子,没办法,住房是刚性需求。付完定金后,再向亲友众筹(我因怀孕生娃一年半没工作,家庭月收入1.2W左右,高消费,0存款,3k房贷在承受范围内)。
买房这事,全靠运气。
现在回想,这套房依然存在很多问题,但这已是我们最好的选择。 第三次:依旧,有钱立马上车
出来混,借的钱是要还的,为了还钱,老公只能把江津的房子卖掉。还完银行和欠款,剩余40万,看着飞涨的物价,草原般美丽的股市,倒成多米诺骨牌的P2P理财,买房似乎成了更好的选择。毕竟,要响应国家号召生二胎,要和父母同住,早晚三室要换四室。早买晚买,早晚得买,既然有钱,不如早买。
洋房很美,太贵。
我和王同学很明确一个观点,我们只买买得起的房子(家庭月收入2w左右,养娃养车养房赡养老人)。虽然高端盘的洋房真的很心动,但毕竟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贫穷使我放下痴念。
有人说双福是趋势。
朋友开始安利双福新区,我俩花了60多块打车费穿越江津跑到双福某大盘,一眼爱上那个140平的大四室。可住大房子的幻想还没来得及展开,两侧的荒凉,一路回城时的拥堵,早晚高峰的大型停车场,让我开始设想每天六点半出门,六点下班,八点到家的场景,投资太冒险,自住不能忍!放弃!
转机在八月,某盘有消息说要卖抵款房,位置好,还有森林公园,距离王同学工作地又近了三公里,四舍五入也相当于不错了。我们也清楚,市场风向不好,买房观望居多,可能高位站岗。但分析了一遍经济周期,看了眼在建的地铁站,对比了旁边的均价,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如此悬殊的情况下,买,还是值得的。这一次的购房哲学很简单,不涨价,自己住当改善了。涨价,养上几年卖了换洋房。
选中16楼,数字吉利,但忘了10层到24层是噪音层。10万买了产权车位,买贵了,但非产权的实在不放心。
以上。
写在后面的话:
我们其实一直对“刚需上车”这个观点持怀疑态度。第一,刚需不同,并且“刚需”本身也很难定义,不得不买是刚需,但很多并非不得不买,而是被裹挟成了刚需。第二,市场不同,你看到一个下行的市场,你刚需还立马上车嘛?你等一个星期可能就是省下来20万,前些日子这样的事不是发生过吗?我们认为相时而动才是关键。
上面这位90后的故事,在前几年的市场中,是遇上了。其实,在中国的房地产市场面前,每个人面对市场的起起伏伏,都是一个无知的小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