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脱贫攻坚大型系列访谈《我的扶贫故事》之《合作社的大作用》,将在江津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节目主要探讨贾嗣镇“合作社”引领“贫困户产业发展”这一话题,邀请贾嗣镇分管扶贫副镇长张松,江津四中副校长、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张良泉和帮扶对象殷小兰三位嘉宾做客节目。
抓脱贫攻坚,贾嗣的创新在哪里?
自脱贫攻坚以来,贾嗣镇在脱贫攻坚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该镇辖6村1居,其中龙山村为市级贫困村,现有建卡贫困户433户1335人。为做好脱贫攻坚工作,该镇对标中央关于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要求,按照市委、区委的具体部署,立足实际,研究制定了“1351”脱贫攻坚作战思路和三年脱贫攻坚作战图,明确了工作思路、措施、目标。
何为“1351”?“1”就是抓住一个重点:把贾嗣镇唯一的市级贫困村龙山村确定为贾嗣镇脱贫攻坚重点。“3”就是健全三大攻坚体系:责任体系、制度体系、监督体系。“5”就是开展五大行动:抓党建促脱贫行动、扶贫产业振兴行动、基础设施升级行动、帮扶能力拓展行动、志智双扶系列行动。“1”是实现一个目标:解决所有贫困群众“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贫困户、贫困村实现稳定脱贫。
目前,贾嗣镇全镇贫困户433户1335人和龙山村都如期实现了稳定脱贫,龙山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1.2万余元增长到了2019年的2.5万余元。
▲贾嗣镇分管扶贫副镇长 张松(左二) 江津四中副校长、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 张良泉(左三) 帮扶对象 殷晓兰(右一)
依托合作社发展产业,龙山村怎么做?
主持人:贾嗣镇龙山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挺快的,是产业发展好的原因么?
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张良泉:是的,这主要是脱贫攻坚以来,贾嗣镇把“五个一批”中的发展生产脱贫一批作为重中之重来抓。截止目前,龙山村贫困户鸡羊猪等畜禽养殖大户84户、小水果种植大户19户,占全村贫困户的70%。贫困人口收入增加,自然提高了全村的平均可支配收入水平。
主持人:能介绍一下龙山村为什么种养大户占比那么高吗?
贾嗣镇副镇长张松: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我们针对贫困户开展的“五星文明户”教育创建活动,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方面取得了很好效果。二是依托区政协办公室扶贫集团筹集的128.5万元建立的帮扶基金,解决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资金难问题。三是按“一二三产融合、接二连三”发展的思路,培育了龙山村综合服务社、崇兴村祥禾鲜2家农业公司和村集体7家专业合作社,完善了产业发展链条,解决了贫困户农产品加工、销售等问题。
主持人:你是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应该对龙山村综合服务社特别了解。那龙山村综合服务社是什么时间成立的呢?
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张良泉:龙山村综合服务社全名为重庆市江津区贾嗣镇龙山村龙登山农村综合服务社有限责任公司。2018年11月,龙山村成立重庆舜博农业股份合作社销售贫困对象农副产品,为扩大经营范围,于2019年5月成立龙山村综合服务社。这也是江津区第一个按照市级标准建立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同年被评为“五星”综合社。
主持人:听说龙山村综合服务社还有“三变”改革项目?
贾嗣镇副镇长张松:是的。2019年6月,由上级注入“三变”改革资金140万元,村投入10万元、村农贸市场资产折资20万入股,本村村民入股10万元,进一步壮大龙登山农村综合服务社有限公司。
主持人:综合服务社有哪些功能,或者说它是怎么运行的?
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张良泉:综合服务社在贾嗣场、龙山场都有销售门市,集冷冻、烘干一体,有健全的销售网络,实行市场化运作,聘请专人负责经营管理,经营业务主要是收购、储存、销售贫困户农副产品,帮助贫困户代购种子、化肥、饲料等生产物资;投资入股李子园、滑翔伞基地等农旅产业项目;建设龙山村实施的“一事一议”基础设施。通过三方面业务来带领贫困户、村民的产业发展,同时也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主持人:听说龙山村的所有贫困户和农户都得到了综合服务社的分红,能不能介绍一下?
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张良泉:是这样的,综合服务社除了和入股村民实行“合股联营”、按股分红外,还将当年利润的10%作为村民二次分红、20%作为全村贫困户二次分红。2019年,全村所有贫困户都得到了88元/户的分红,一般户得到了5元/户的分红。
主持人:真是一个惠民的服务社。那请问一下,综合服务社是怎样促进扶贫产业发展的呢?
龙山村驻村工作队员张良泉:一是综合服务社对贫困户的农产品实行代销,让贫困户发展与销售分离,贫困户一心一意谋发展,有了信心和动力。综合服务社成立以来,已经帮助农户销售家禽1万多只、土鸡蛋7万多个、大米18吨、猪肉5吨、小水果20吨、蔬菜14吨,总销售额达到了110万元,村集体每月增收1万余元,贫困户增收35万余元。 二是综合服务社为贫困户统一代购种子、化肥、饲料等生产物资,既能保证生产物资的质量,又能节约成本。 三是为贫困户的发展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咨询。 四是综合服务社入股了滑翔伞、李子园基地等产业项目,这些项目本身就有贫困户参与其中发展产业,同进为贫困户打工提供了平台。 五是综合服务社30%的利润分红给村民,与村民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利益共同体。
▲帮扶对象 殷晓兰 利用合作社促农增收,听听致富带头人的故事
祥禾鲜专业合作社位于贾嗣镇崇兴村,主要经营鲜菜批发销售和泡菜加工,现在年销售额近900万元,由崇兴村贫困户殷晓兰成立,现在他也是一位扶贫致富带头人。
“15年前,我和丈夫王勇做蔬菜批发生意,在收购完蔬菜回家的路上,接连与摩托车、大货车发生碰撞。他左脚膝盖下、大腿骨等多处被压断,落下残疾。”殷晓兰说,“我的伤情更加复杂和严重,为重度瘫痪,被鉴定为二级残疾,光治病就花了8年时间,前前后后做了10次手术。”说到这里,殷晓兰现场几度哽咽。
高额的治疗费用加上家庭生活开支,殷晓兰一家长期入不敷出,于是,2014年,夫妻二人向崇兴村提出了贫困户申请,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后来,在帮扶人的动员下,殷晓兰和王勇回到家乡贾嗣镇崇兴村牛栏沟,采取定单农业发展模式,动员乡亲们发展蔬菜种植。
贾嗣镇副镇长张松告诉主持人:“为了帮扶殷小兰一家,该镇落实了一名农业技术专家作为她的帮扶责任人,指导他家发展蔬菜产业;帮助她农产品加工厂选址、办理用地手续,申请农业项目建设泡菜池等基础设施,并帮她代办合作社营业执照、农产品富硒品牌检测等工作。”
2017年,在帮扶人的帮助下,殷晓兰和王勇成立了重庆市江津区祥禾鲜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组织26户农户、10户贫困户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收购大家种植的蔬菜,再运送到双福国际农贸城进行批发销售。
在帮扶人的帮助下,合作社投资600万元,创办了蔬菜加工厂,开拓蔬菜深加工业务。现在,加工厂里有21个蔬菜深加工腌制池,每个池子可腌制蔬菜50吨。还有200多个泡菜坛,每个可装500公斤泡菜。
谈到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殷晓兰告诉主持人,周才、刁正富、李正兵等贫困户成了蔬菜种植大户,年产蔬菜几万斤到十几万斤,并于2017年成功脱贫。目前,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已发展到80多户,其中有58户贫困户。2019年,合作社还给58户贫困户进行了利润分红。
来源: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