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半年多,我的身边出现了好多当年离开重庆,在外地背井离乡,奋力打拼,追求事业的年轻人,在焦虑和迷茫中赶回了重庆。 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自己在异乡不为人知的历程。 然而促使他们近期回归重庆的原因,竟然出奇的一致: 我要买房! 在今天这个小年轻约会比看微信更重要的日子,我讲讲他们的故事...
“你们别打我,我真的感谢这波上涨”老S是个程序员,或者叫,码农。
他和江津原本的关联度并不高。高中毕业,那是还是小S的他,从大足老家去了苏州读大学,之后辗转在苏州、无锡、南京等地。后来在上海认识了他的媳妇儿,一个盐城的苏北妹子。 老S的故事本来平平无奇。 按最初设计的路线,他应该在上海埋头苦干加巧干,从租房过渡到买个小房子,全家一起努力,还房贷,生子,继续挣钱,升职,换房,安家大上海。 老S工作的区域在大宁,灵石公园附近。这里位处闸北,2013年他刚到这个区域时,周边二手房价格是4万/平左右。如果是小户型,单价更高些。根本买不起。 同事们都劝他,早点考虑买房,比如在主城周边的花桥等地,8000多的单价,还能买不错的房子。虽说每天上班需要倒三次地铁+公交,且耗时接近2小时,但毕竟是套自己的房子。
老S不这么看。他心里有着不愿意告诉旁人的犹豫:未来,自己到底定居上海,远离故土亲友?还是回到生他养他的家乡? 对于上海,老S内心深处其实是排斥的,异乡的人,很多都会在偶然的深夜里,面对黑扑扑的天花板,突然溢出思乡之情,读书的学校,小时的玩伴,门前的街道和小树,美味的家乡菜,都在脑海里浮现,因为那里才是根。 而在发达的大城市,虽然很现代化,机会也更多,但很多时候,都会显得与你格格不入,尤其是普通家庭出身的人,面对高房价,后进来的,已经基本很难融入。 虽然是理工男,老S还是有很感性的一面,只是更多时候,他只能是被生活推动着不断向前的被动,成了家以后,自己就不再完全属于自己了,而是要担当起家的责任,顾及家人的未来。 要想在上海住着稍稍方便一点,还不说多体面,高房价就会炸光他们夫妻家庭所有的积蓄,再把四个钱包搜刮一遍,还要背上沉重的按揭,那种让人不敢生病之重。 如果选择便宜点的房子,去远郊买,那么每天的通勤又是一个非常令人崩溃的体验,似乎也会有得不偿失。 老S说他真的不想定居上海。他吃不惯华东的饮食,而父母岁数大了,不可能去上海常住——当然也是因为中国人最传统的观念“居无定所,何谈扎根”。 所以,他和很多“海漂”想法是一样的,先在上海挣几年钱,然后回重庆,找一套还算过得去房子,再找个工作,即便薪水低一些,也算顺理成章回家了,幸福感卓然上升。 但在这个思路中,有一点是无法绕开的障碍:怎么给媳妇儿开口呢? 毕竟,女方也是独生子女,女方的老家,就在苏北的盐城,并不愿意到内地的区县来生活,工作。 老S曾经和老婆试探性的谈起过这个话题。他的理由是,上海房价太贵,可以考虑先在房价还在能力范围内的城市买一套,投资为主,万一今后去定居。 媳妇儿很爽快的说:“好啊,然后今后咱们就去那里工作生活!” “那你觉得哪个城市好啊?” “当然是就近啊,南京、杭州都行,或者苏州、无锡呗!生活环境,子女教育,医疗条件,甚至亲友的人脉圈,都才利于未来发展啊!” 老S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气。 不过现在,老S的想法终于有了实现的可能。因为,江津从去前两年开始的这波行情,撩动了很多外地人包括重庆籍外出务工人员房产配置的需求,也让很多人重新认识了江津。 “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老S对我说,“我是真的感谢这波行情。要不然,我媳妇儿全家上下都不可能允许我回老家买房子,虽然也贵了,虽然还没买到,但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 老S,一个被时代裹挟着的【另类刚需】, 当年离家的年轻人,回到家,发现时代也变了。但好在,还在他自己认为的能力掌控范围之内。 有梦想,敢尝试,也暂时迷茫,把家乡当成最后的“靠山”,真心的祝福他,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