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陈独秀剧照
最近,一部叫做《觉醒年代》的电视剧,让大家对剧中人物“陈独秀”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的这句词恰如陈独秀的人物写照,演绎着他跌宕起伏的一生。
前半生,陈独秀专注于救存亡绝续的中国,带领四万万同胞认识旧社会的腐朽没落,引领社会新思潮;
后半生,陈独秀却命途多舛,一路几经波折,辗转至江津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
陈独秀为何选择江津?
重庆周边县城很多,陈独秀为何选择了江津?大致说来,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江津地处重庆上游,离重庆不到一百里,水路只需要半天路程。同时,江津是抗战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的所在地。当时民国政府的许多“国字号”机构,比如国立图书馆、国立编译馆等都迁到了江津白沙。
二是抗战时期,内迁到江津避难的人群中,安徽人较多。陈独秀曾经执教过的国立九中(安徽中学)从安徽安庆迁移到了江津德感坝,陈独秀的许多同乡、老友也来到了江津。
三是同乡好友邓仲纯的盛情相邀。邓仲纯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二叔。邓仲纯来到江津之后,在江津城里的黄荆街开设了一家“延年医院”。1938年8月3日,陈独秀应他之邀,来到了江津。
寻找陈独秀在江津的足迹
01通泰门码头
通泰门码头——1938年8月3日,陈独秀与妻子潘兰珍从朝天门码头乘船溯江而上,抵达通泰门码头,踏上了江津这片土地。
02延年医院旧址
延年医院位于黄荆街83号(江津中学旧址对面)。陈独秀应邓仲纯之邀曾在这里小住。由于城市的发展建设,当年的延年医院已被一座座高楼所代替。
03支那内学院
▲图为支那内学院一角。如今,这里已成为江津区文物管理所办公所在地。
支那内学院是佛学大师欧阳竟无(欧阳渐)和章太炎等于1918年在南京设立的佛学院。抗战时期,欧阳竟无等逃难入川后,在江津重建支那内学院,地址在江津原东门公园。由于这里风景秀丽,临江而建,是文人墨客谈诗舞笔聚散之地。陈独秀在江津居住期间,也常到这里与欧阳竟无谈文揽胜。
04陈独秀原墓址
陈独秀墓旧址在艾坪山脚下(今江津老长江大桥南桥头一带)。当年江津士绅邓蟾秋、邓燮康叔侄在此曾有一处“康庄别墅”,陈独秀生前曾受邀来此小住,并感叹:“此地甚好。得此佳景,平生足矣!”
在陈独秀去世之后,邓氏叔侄慷慨捐赠墓地和楠木棺材,用以安葬陈独秀。
1947年,陈独秀三子松年将陈独秀灵柩迁回安庆。上世纪八十年代,江津县政府在原址上修建了一座衣冠冢。90年代,由于艾坪山山体滑坡,墓址被掩埋。
05陈独秀旧居陈列馆
陈独秀旧居陈列馆位于江津区几江街道五举村石墙院,原是清光绪年间特科贡士杨鲁丞的家宅,也称“杨家大院”。又因四周以条石砌成丈余高的围墙,故名“石墙院”。
1938年8月,陈独秀流寓江津。1939年5月,应杨家后人邀请来到石墙院,帮助整理杨鲁丞遗著,直到1942年病逝,在石墙院居住了整整3年。
陈独秀旧居陈列馆作为陈独秀最后的寓居地,也是全国保存最完好的陈独秀生前居住地,2000年被评为重庆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独秀一生历经坎坷劫难,曾1次遇险、4次被捕入狱、8次遭通缉。在他63年的人生岁月中,有5年多的时间在监牢中度过。面对磨难,他却始终保持着“威武不能屈”的铮铮气节。
会客厅墙壁上的对联,是陈独秀在石墙院居住期间亲笔所书:“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陈独秀来到石墙院之后,杨家人慷慨提供了三间房屋供其夫妇居住使用。陈独秀晚年贫病交加,艰难度日。为了补贴家用,陈独秀夫妇在后院开辟了一小块土地,种些南瓜、茄子、萝卜、洋芋等蔬菜。
陈独秀晚年重病缠身,尤其是肠胃病非常严重。由于治病心切,误服了发霉的蚕豆花熬的水导致腹泻,反而加重了病情。
1942年5月13日,老朋友包惠僧来看望他,陈独秀饮食上一时不注意,多吃了些未烧熟的四季豆,引起胃肠病复发,导致病情再度恶化,从此一病不起。卧床半月之后,5月27日晚上9点40分与世长辞,享年63岁。
陈独秀的人生轨迹,正如其孙女陈长璞所述,爷爷的一生,为开启民众心智沥尽心血,为社会运动历经坎坷,始终顽强地坚持着爱国、民主、科学,不卑不亢。
(来源:江津文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