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武汉被日军占领,武昌艺术专科学校被迫西迁,辗转千里来到重庆江津县城对岸的德感镇附近一个叫“五十三梯”的小村庄,在这里继续办学。武昌艺专是中国艺术教育史上最早的四所艺术学校之一,但此时办学非常艰苦,国民政府不给学校补助和贷金,老师薪水也常停发,师生们在校长唐义精的带领下,吃野菜,吃苕片,他们认真教,刻苦学,积极宣传抗战,在“大后方”很有知名度。它在江津办学八年,人们习惯叫它“江津武昌艺专”。 1944年(民国33年)3月13日下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来到学校,宣传节约献金,支持抗日。冯玉祥身材魁梧,穿的棉长衫和棉袄、袄裤、袄鞋都是土布缝制。他不骑马不坐轿,和三个勤务兵一起步行到学校,一个勤务兵还提着一个水壶,显得非常简朴。学校师生集合在操场上听他讲话。他声音宏亮,没有官腔,讲得很实在。他说:“我是一个丘八,没有多高的文化,今天来给大家讲话,请大家原谅。我是来宣传节约献金抗日的,但今天看到大家的条件都这差,这样困难,我都不愿说什么了。但大家既然是画画的,就多画点,捐出来,然后拿到江津城里去义卖……”冯玉祥又向师生们宣传了前方战场的战况,告诉大家前方非常紧张,我们缺少的就是飞机大炮等重武器。最后冯玉祥说:“看到诸位老师和同学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中苦干,真有卧薪尝胆的精神。在苏联的博物馆中,我看见过许多老年的画家,在那里绘石膏像。我当时就想,什么时候,我们国内也能普遍地有这样高尚为艺术而努力的精神呢?今天看到各位的努力,我实在高兴,诸位的环境,设备上虽然简陋,可是大自然的环境太美丽了,看看你们的背后,雪白的李花开满了山野,前面又是雄伟的滚滚长江,希望各位格外奋勉,创作出许多抗战的艺术品来……” 师生们都被他的讲话所感染。学校再困难,校长唐业精仍将仅存的两万元献给冯玉祥转交给前言浴血奋战的将士。师生们捐出了200多幅画,对每个捐画的老师和学生,冯玉祥都送了一张自己的照片。冯玉祥非常有创意,他在每一幅画上都题诗题词并签署上“冯焕章”三字(冯玉祥,字焕章),这使作品身价倍增,第二天师生们到对岸的县城去义卖,绅士们购买踊跃,义卖喜获丰收,为抗战募捐立了一大功,冯玉祥对此非常满意。此被传为佳话。 学校师生多来自敌占区,他们受冯玉祥将军话的启发,又组织了几次这样的活动,到德感街上和县城内开展美术作品义卖和歌咏比赛,宣传抗战,收到很好的效果,每次都吸引数以千计的群众来参加,江津“武昌艺专”名声大振。 江津武昌艺专校长唐义精和胞弟、教授唐一禾都是当时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堪称中国美术教育先驱。早在武汉失陷前,他们就组织学生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唐义精还对日本特务对他的重金收买和提出的无理要求进行严词拒绝和无情揭露。武汉失陷后,他们不做亡国奴,为了延续艺术教育事业,为了莘莘学者,毅然决定将学校迁到大后方重庆江津,在这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进行着他们的事业。1944年3月24日,唐义精和唐一禾二人从江津乘民惠轮到重庆参加全国美术工作年会,船到江津下游小南海,因江岸山庙朝拜的人多,香火很旺,船中乘客纷纷踊上舢板观看,造成民惠轮翻沉事故。唐氏兄弟遇难。一代艺术家、教育家就永远离开了他们的事业。噩耗传来,武昌艺专的师生们在长江两岸奔走哀号,呼唤着他们的校长和老师。不几天,冯玉祥得到了这个令他震惊的消息,他以泪和墨,写下了一首叫《武昌艺专》的“丘八诗”—— 献金来到江津县, 武昌艺专在对崖。 地方虽简陋, 师生能苦干。 最好贤校长, 真是英雄汉。 其弟曾留法, 艺术高云汉。 内外都洁净, 山野梨花都开遍。 谁知两位好人才, 不久南海翻了船。 翻了船, 把人淹, 国家损失无法言, 人人提起泪涟涟。 约20天,冯玉祥从泸州公干后溯江而下返回重庆,当他路过江津小南海时,情不自禁地想起江津武昌艺专,想起两位才华横溢的唐先生,于是又写下了一首情真意切的丘八诗《民惠轮》—— 我过小南海, 看着形势坏。 江水俞浅少, 船须靠北歪。 水仄流很急, 最易出灾害。 曾发两电报, 政院和水会。 内言民命重, 打滩把民爱。 不料几十天, 船翻遭大灾。 死者四百几, 许多好人才。 痛心最痛心, 眼泪湿我怀。 两位唐先生, 外国学回来。 谁想出大祸, 哀哉真哀哉。 抗战胜利后,1946年武昌艺专迁回武汉。但冯玉祥与江津武昌艺专之间的这段往事却永远留在了江津人民心中,留在当时来自五湖四海的江津武昌艺专的师生心中。 
(校长唐义精) 
(教授唐一禾) 图片由作者提供
(作者庞国翔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江津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江津往事》第一、二卷和《钟云舫诗话联话》以及《红色掌柜》(与人合著)等文学、文史著作21部)
来源 华龙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