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廉政瞭望》重庆策划篇目提纲安排记者章梦晗负责三线建设在重庆走访和调研项目,2023年7月6日章梦晗记者走访重庆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
山城重庆,一座很难用单一色彩、单一词句去形容的城市。上世纪60年代,新中国第一次西部大开发,这里迎来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开始了轰轰烈烈的三线建设。在这座云烟氤氲的城市,三线建设者用青春、汗水勾勒出山间、梯坎浓墨重彩的模样……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重庆三线建设者后代与廉政瞭望·官察室记者分享自己与父母辈的经历时,总是会提到这句话。 上世纪60年代中期,随着重庆地区三线建设规划小组成立,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初步规划意见逐渐形成。结合重庆独特的地理地貌与资源情况,“靠山、分散、隐蔽”和专业化协作成为全国三线建设核心“两基一线”长规兵器舰船基地是重庆地区三线建设的主要原则。 中国国史学会三线建设研究会副秘书长兼遗产旅游部长、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研究员、三线建设二代、江津原国营永进机械厂(军工代号:468厂)退休干部何民权对三线建设者抱有极高的家国情怀和敬佩之情。退休之后,他持续对重庆,特别是江津的三线建设历史进行挖掘、研究、走访与记录。 何民权还记得,1970年5月18日,13岁的自己被父亲领到大连照相馆,照相留念并告别。父亲告诉何民权,一家三代人(奶奶、父母和六兄弟)即将离开大连造船厂,踏上去重庆江津之路。这段回忆成了何民权三线记忆的起点,在之后的几十年中,他见证了三线一代、二代穷尽一生的“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在现在的研究中更加深刻地体会着三线人的“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三线精神。
就在今年4月,全国首届“三线建设英模事迹研讨会”在江津区召开。何民权说,三线建设期间,先后有19家涉及不同行业的有独立编号的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迁入江津境内,这使江津成为重庆三线建设企事业单位数量最多,门类最多,最完整的缩影。其中兵器和船舶制造又造就了江津在整个三线建设中的独特之处。 据重庆市地方志办公室(以下简称“重庆地方志办”)公布的相关资料,重庆作为三线建设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从规模、投入、动员情况、行动效率以及职工积极性来看盛况空前。“三线建设充分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数以百万计的优秀建设者,不讲条件,不计得失,打起背包,立即出发,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集到重庆。”何民权说。这些“三线建设二代”跟随父母的脚步来到重庆,长大后成为三线建设厂的工作者,从儿时的外乡人,渐渐融入本地成为重庆人。 “提到三线都说‘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前半句是说我们的父母辈,后半句说的是我们。但是我们觉得,三线建设者的忠于祖国需要、敢干、肯拼、不怕困难、攻坚克难的精神才是最宝贵的。”
何民权曾工作的国营永进机械厂在调整和转型的几次改制后成为了现在隶属于中国船舶集团总公司的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经过引进国外技术和技术人员的创新尝试、公司的技术重组,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家以研发和生产中、高速重载齿轮箱为主的大型国有企业,也是船舶系统内唯一生产大型舰船齿轮箱、联轴节、减振器的重点企业。“十三五”期间,还实现了大型舰船动力传动与推进装置的自主设计制造,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对推动大功率船舶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技术,在不断的努力与尝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我们这些三线建设企业才能在发展中不断适应时代,焕发新生。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也并不顺利,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永远支撑着‘三线人’的建设情怀。”如今,何民权与重庆锦程实业集团公司下属的重庆三橙体育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合作,在江津三线建设遗址2383热火文创园内创建全国首个民间个人三线记忆陈列馆“重庆明泉三线记忆陈列馆”来自全国的游客进入山间,震撼着每一个前来参观的游客。而最让人铭记于心的,永远是三线精神在重庆绽放的光辉。
《廉政瞭望》记者章梦晗 重庆江津2383热火文创园宣 2023年8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