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们帮我们找到了从未谋面的亲人,圆了多年的梦想。在此,我们全家人发自内心地向你们说一句:你们辛苦了!”这是一封来自湖北宜昌的感谢信,写信人肖女士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江津警方的赞扬与感激。 事情要从8月28日开始说起,当天一早,江津区公安局杜市派出所民警戴驷像往常一样提前来到单位,开始上班前的准备工作。此时,肖女士一行8人走进派出所,三位青年人扶老携幼,看上去像是祖孙三代。戴驷迎上前去,热情询问:“你们好!请问有什么事吗?”
肖女士表示,他们是来寻亲的。前几日, 他们从湖北宜昌来到重庆,为的是带自己60多岁的妈妈和舅舅来寻亲,以期完成一名抗战老兵的遗愿。肖女士说,这名抗战老兵是自己的外公。外公是江津杜市人,小名叫“冬冬”,有一个亲弟弟。大约在1937年,15岁的冬冬被“抓壮丁”,抗战爆发后,他从重庆到湖北,改大名陈某方。后来,他在战役中受伤被一位善良的老太太救下。之后,陈某方就在湖北安了家。 解放后,陈某方与江津杜市的弟弟时常互通信件,20世纪70年代,陈某方的弟弟去世,弟弟并无子女,陈某方自此与家乡失去了联系。由于当时通讯、交通不发达,加之身体原因等,陈某方老人直到过世,都未能再次回到故乡。于是,回到江津杜市寻找亲人,成了陈某方老人的遗愿,也是他的子女陈氏兄妹多年的心愿。 于是,肖女士带着自己的妈妈和舅舅来到重庆市江津区杜市镇,抱着试试看的心情到派出所求助。 杜市派出所所长祁建国和民警戴驷赶紧召集相关同事们一起查阅资料。尽管年代久远,地名已经更改,但戴驷经验丰富,他从肖女士提供的寥寥信息中推测可能是杜市镇胡家村的一个小地方,于是联系了多位历届村支书,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地调查询问。 一圈电话打下来,戴驷梳理收集到的信息,在人口信息中进行查找,一位成姓老人进入视野。“陈”“成”相近,结合陈某方老人的姓名中的第二个字,这位具有同样的字的成某华会不会就是陈某方的亲人呢? 戴驷再进一步围绕成某华查找,联系成某华进行询问。成某华表示,自己父亲在世时确实讲过,自己有个伯伯,十多岁放牛的时候被抓壮丁抓去了。这边肖女士的妈妈听到此处,激动不已:“是的,我父亲说过,他就是放牛的时候被抓走的!”原来,成某华的父亲,便是陈某方老人的堂弟。 民警奔忙三小时后,陈氏两兄妹终于见到了堂哥成某华;双方激动无比而又亲热无比,虽素昧平生、又跨越半个世纪的遥远时光,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完全消融了初次见面的陌生。 认亲现场,陈氏两兄妹不停地向戴驷等民警辅警道谢,感谢公安机关帮抗战老兵圆梦。戴驷表示,抗战老兵值得尊敬,这些都是他应该做的。 来源:上游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