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7日,重庆市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现场会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重庆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52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31.7%,保持西部第一。
自去年“产改推进会”召开以来,重庆市41个区县(开发区)将产改列为党委督察或党委政府年度考核事项,推进产改“四大行动”,组织区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工作情况评价考核,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 比如,聚焦重大战略和重大工程,构建各层级技能竞赛体系,擦亮巴渝工匠技能品牌,累计覆盖1600多家企业、230多万职工。打造互联网+聚智创新平台,培育130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遴选表彰产业工人“三创三小”成果394项。 实施巴渝工匠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和技工教育强基提质工程,建成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竞赛集训基地等平台近1000个,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3.39万人次,全市技能人才总量已达527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31.7%、保持西部第一。全年开展技能人才评价42.2万人次,创建各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766个。 在权益保障方面,技术工人经济待遇稳步增长,其中制造业一线生产人员待遇从65319元增至69180元,增长5.9%。
会上,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赛力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代表企业,认领重点产业百家企业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项行动任务书,将围绕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重点任务,探索实施更多惠及产业工人、服务企业需要、助推经济发展的改革措施。 重庆市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项跨层级、跨部门、跨行业的系统工程。下一步,将不断推动改革向基层延伸,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劳动和技能竞赛,不断将竞赛向中小微企业、非公企业延伸;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青创先锋工作室等建设力度;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职业技能等级“新八级”制度试点;引导企业建立更合理的工资分配制度,实现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