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1801|回复: 0

[人文历史] 成渝古道考古调查札记

[复制链接]

1955

主题

197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061
发表于 昨天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一、引言成渝古道,作为横贯巴蜀大地的千年动脉,不仅是连接成都与重庆的交通命脉,更是串联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军事的关键纽带。近年来,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家战略的稳步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被提升至新的高度。为系统梳理古道的历史脉络、厘清文物分布现状、探索保护与利用的有效路径,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启动了成渝古道(重庆段)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我有幸作为调查团队成员参与其中,我们运用田野踏勘、文献考证、技术测绘等多种方法,深入成渝古道重庆段,力求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详实可靠的依据。
二、历史沿革与调查背景
在展开调查之前,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阅,对成渝古道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深入的前期研究,这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梳理此次调查的背景及其缘由。成渝古道的演进与巴蜀地区的政治、经济格局密切相关。先秦时期,聚落主要分布在长江干支流沿岸及川西平原,成都平原与重庆地区的联系主要依赖长江及其支流的水路,陆路交通因地理障碍而零散分布。秦汉统一后,中央政权开始着力推动西南地区的交通建设,初步形成了“蜀道”的雏形。唐宋时期,巴蜀地区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成渝之间的陆路交通需求大幅增加,成渝古驿道的陆路交通体系正式确立。据《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专章记载,唐代已有“官马大道”连接两城,但具体路线及设施细节仍存在争议。至明清时期,成渝古道迎来了其黄金发展期,形成了以干线与支线相结合的线路体系。东大路作为官方驿道,全线涵盖递铺、驿站、场镇、关隘、津梁,构建了五驿四镇三街子七十二场的完整体系。该路线自成都出发,途经简阳、资阳、内江、隆昌、荣昌、永川,最终抵达重庆,全长1080里。小东路则作为民间商贸的捷径,从成都经龙泉驿、大足、璧山、铜梁等地直达重庆,路线较短但地势险峻。这一时期,古道不仅是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更成为移民迁徙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近代以来,随着公路、铁路的蓬勃发展,古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沿线遗存依旧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此次调查的必要性愈发显著:一方面,它能够填补古道微观线路文物分布情况及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认知上的空白;另一方面,部分古道遗存正遭受自然侵蚀与人为破坏,亟需系统性的保护。本次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掌握沿线文物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保护现状,从而为成渝古道文物主题游径规划等工作提供坚实的实物资料和学术支撑。

三、调查方法
本次实地调查历时3个月,我们以“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数据整合”的调查路径,对成渝古道沿线范围内进行了文物遗存调查。(一)前期准备文献研究: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及历史地图,摸清成渝古道的大致走向及路线。相关文献包括:1.《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等历代地理总志及正史地理志中关于成渝古道的记载;2. 历代研究成果;3. 四川总志、通志;4. 沿线各县的县志;5.《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6. 文物调查资料。(二)田野调查出发前,我们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奥维地图等软件对此次调查线索进行分类整理,锁定重点踏勘区域,初步绘制此次成渝古道路线草图,打印成册便于我们进行路线规划和行程安排。实地调查阶段,我们沿东大陆主线从通远门出发经佛图关、石桥铺、二郎关、白市驿、走马铺、来凤驿、永川、邮亭铺到荣昌进行沿线调查,在各个区县文管所老师的帮助下,踏上对道路本体及周边文化遗存的调查之路,基本摸清了成渝古道(重庆段)的具体实物遗存情况。此次田野调查,我们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详细记录古道本体遗存(道路、桥梁、关隘)及关联文物。具体工作内容包括:1. 无人机航拍使用无人机对调查对象进行正射影像拍摄,确保覆盖其本体及附属,生成高分辨率正射影像图,获取调查对象整体及单体的平面形制、分布格局,标注单体名称,形成初步平面分布图。2. RTK打点测量使用RTK设备对调查对象本体四角、古道遗址转折点、重要特征点(如水井、桥涵)进行打点。记录每个点的大地2000坐标系坐标,保存为CSV格式数据。点位测量密度:古道遗址类大型遗存每10~20米一个点,桥涵碑刻类小型单体四角至少4个点。3. 尺寸测量与影像拍摄使用卷尺、激光测距仪、RTK设备采集调查对象本体、单体的尺寸数据,调查对象整体包含多个单体的,还需要测量各单体间的相对距离。测量内容通常包括:长、宽、高,特殊结构(如拱桥跨度、台阶级数)等。使用照相机对调查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拍摄,包括整体照、局部特写、细节照等,以全面记录文物的信息,现状、细节特征等。4. 现场草图绘制与数据标注将采集的每处对象本体的尺寸数据、单体个数、单体间相对位置,使用A4图纸按比例现场绘制草图,并对尺寸进行标注,标识清楚编号、名称及相关数据。根据以上工作内容,为保证调查质量与效率,对参与此次调查人员进行现场分组:航拍组:负责无人机航拍飞行、文物线索影像采集及初步处理。测量组:RTK打点及重要特征标识。记录组:负责单体尺寸测量,现场草图绘制(标识清楚相关数据),数据录入及复核。依据上有工作方法和现场组员分工,我们从渝中区开始出发,经沙坪坝区、高新区、璧山区、永川区、大足区、荣昌区、铜梁区、江津区,对成渝古道(重庆段)主要采取徒步行走,地毯式的全覆盖调查。以九蹬桥古道遗址调查为例,航拍组通过无人机航拍,生成古道高清影像图,呈现道路与地形和周边的关联;测量组沿线使用RTK设备测量古道长度、走向、海拔、坡度数据,并对路面状况发生改变的位置做好标记,上传数据;记录组对道路本体进行高清摄影,能反映道路的现状、材质结构、细节特征及空间关系,并对道路细部尺寸(如步道宽,台阶高等)进行测量记录,现场绘制调查草图。
c7466e314ceb112bcd24f1375ce81582.jpg
图1 九蹬桥古道遗址航拍图

四、 数据整理与分析
完成为期3个月的田野调查工作后,我们调查小组进入数据整理阶段。利用外业采集的数据和绘制的草图,建立电子工作台账和专项调查数据库。将此次采集的文物遗存点坐标、影像、文字描述等信息形成电子名录汇总归档。通过数据整理,此次对成渝古道(重庆段)调查新发现了85条文化遗存线索,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多个类别。这些新发现不仅丰富了重庆的文物资源库,也为进一步研究成渝古道的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按类别统计,驿站古道遗址类别38处;桥梁码头遗址类别12处;军事设施遗址类别4处;摩崖石刻类别13处;店铺作坊类别1处;碑刻类别4处;池塘井泉类别1处;普通墓葬类别4处;寺庙遗址类别2处;坛庙祠堂类别1处;宅邸民居类别1处;传统民居3处;军事建筑及设施类别1处。本次调查发现,成渝古道(重庆段)文化遗存呈现“类型多样、分布密集、文化内涵丰富”的特征,按遗存类型(道路本体、建筑、石刻、墓葬、手工业遗址)进行专题分析:
(一)道路本体遗存:古道交通工程的实证1. 石板路与石碥道:江津云谷关古道发现长达1.1公里的石板路,路面以青石板铺砌,工艺精湛,其上常见车辙及马蹄印;璧山兔耳山段发现的石碥道宽达4米,台阶磨损痕迹显示其长期高负荷使用。
4d960eb91379648ab6f3527aa1b438e6.jpg
图2 云谷关古道遗址现状图2. 桥梁与关隘:马坊桥初建于清雍正八年,桥长59.6米,宽10.6米,高11米,为五孔石拱桥。1959年拆除桥上商铺后,该桥成为成渝公路通行桥,至今仍可双向通车。桥体保存完好,有较高历史价值与文物价值。
dca0818bab24b3db053c40a5fda032fc.jpg
图3 马坊桥3. 驿站与递铺:大足区邮亭铺古道遗址两侧现存清代建筑群,为研究古代驿站制度提供实物案例。本次对古道遗存的调查,通过分析桥梁分布和驿站设置,为研究成渝古道线路选址及物资流通网络提供了重要依据。古道中保存较为完好的石板路和石碥道,对于探讨古道的建筑工艺具有显著意义。(二)关联文化遗存:多元文化的立体呈现1. 商贸遗存:高新区走马古镇现存清代驿铺建筑群,街巷空间清晰,路网脉络复杂。茶馆、戏楼、商铺等配套设施完善,现今仍在继续使用,为研究古代驿站设置提供实物案例。
2d74628f3e8921f4436108530c355e5a.jpg
图4 走马镇街道现状2. 手工业遗址:在璧山马氏老酒坊,踏进大门,酒糟香气已扑面而来,空旷的房间,三个窖池极为显眼,根据观察和访谈,现存窖池的年代为民国或清末,对于研究成渝间的物资流通与经济格局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反映古道沿线手工业的繁荣。3. 宗教与民俗:沿线多座明清寺庙(如铜梁观音阁、璧山东林寺)与古道形成“路—寺”共生格局,庙会活动发展为研究民间信仰提供素材。调查中手工业遗址、商贸遗存,印证了成渝间沿途商业繁茂,沿途宗教建筑与古道一起,共同勾勒出巴蜀文化交融的生动图景。

五、个人感受与体悟
随着调查工作逐渐步入尾声,许多思绪不禁涌入心头。短短一个月的调查,却让我收获颇丰。首先,通过对成渝古道重庆段的大范围田野调查,我们新发现了85处文化遗存,涵盖古道本体、驿站、桥梁、宗教建筑等多类型,为研究成渝古道的线路走向、交通网络及巴蜀文化融合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这次对古道沿线的踏勘中,我们边调查沿线文物遗存,边同步进行价值阐释。调查内容通过无人机航拍等技术手段,完善并填写了文化遗存线索表。同时,结合前期对成渝古道文献的研究和地图整理工作,我们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成渝古道游径规划工作和重庆宋元山城防御体系关口调查工作,对成渝古道的保护发展进行了价值阐述。此次调查使我突破了以往局限的思维方式,领悟到在空间层面需着眼于全局,发掘亮点;而在发展方面,更应注重挖掘潜在价值,实现活化利用。其次,结合RTK测量、无人机航拍等数字化手段,我们克服了传统线性遗产调查的局限性,提升了数据采集的精度与效率,为同类研究提供了技术参考。此次调查的高效完成,离不开各种技术设备的支持。传统的“以点为主”的调查模式,难以覆盖古道这类线性遗产,因此全站仪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在此次调查中应用不便,而RTK设备因其携带方便、快速定位、广泛应用和操作简便等优点,在此次调查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实地调研阶段,我们一天需辗转十数个地点,RTK设备能实时、动态地测量,操作流程简单,显著缩短了作业时间,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RTK测量技术在古道遗址类大型遗存测量方面也显示出优势,在动辄1、2公里的古道遗址调查中,RTK设备携带方便,能沿线快速、精确地进行长距离打点测量,误差小、效率高,更便于后期连点成线,绘制完整的古道线路图和分析古道线路选址。最后,我们提出了基于保存状态的分级保护策略,并结合文化遗产主题游径规划建议,体现了学术研究与现实需求的结合。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同一段古道遗址,其保存状况也各不相同,这给测量组在名称标注工作带来了许多麻烦。为更加细致地揭示古道遗存的现状,我们根据前期调查成果,将本次调查的古道按原始路面、路基结构、路径走向的保存状态分为三级:一级古道的保存状态为“较好”,表现为原始路面、路基结构、路径走向基本保持原貌;二级古道的保存状态为“一般”,表现为原始路面部分被破坏,如石板路面残缺、缩窄或石板铺砌方式改变(移位、塌陷或改横铺为竖铺),以及原始路面被新石板、预制板一定程度的叠压或掺入混凝土等,路基结构和路径走向基本保存原貌;三级古道的保存状态为“较差”,表现为石板路面基本消失,仅存砂土路基或路面被置换为新石板、预制板、混凝土,路基结构和路径走向基本保存原貌。结合此次调查成果,我们设计了主题游径路线,串联周边文化旅游资源,将一级古道中保存较为完整、优质步道线路较长的区域开发为文旅融合一级保护区,让成渝古道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桥梁,并将部分二级古道、三级古道及关联文物设置为二级保护区,防止其进一步被人为破坏。在沿途九个区县的历时三个月调查中,每当我向当地群众询问前往成都的古道,寻找老石板路时,总能获得他们热切且满怀回忆的回应。期间,他们不断讲述过去古道的繁荣与历史,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成渝古道不仅是历史的活化石,更是群众记忆的长廊。沿途调查的每一处遗存、每一段故事,都蕴含着先辈的智慧与精神传承。在群众的殷切期待下,古道的保护与发展显得迫在眉睫。我们既要保存过去,守护人们记忆中的古道,更要激活未来,注重可持续性发展,确保这次古道热潮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图文:杜金易
责编:千里草编辑:朴   真审核:林必忠作者简介:杜金易,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大遗址考古和保护中心专业技术人员。

来源:重庆考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