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在线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查看: 2455|回复: 0

[人文历史] 炸裂!笋溪河畔的三重奏:慈云镇的红色、移民与科技叙事

[复制链接]

2587

主题

2649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8226
发表于 2025-7-11 14:2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在重庆江津笋溪河畔,藏着一座常住人口不足3万的小镇——慈云镇。这里没有大江奔涌的壮阔,却有地下党隐秘战线的惊心动魄;没有通衢要道的喧嚣,却沉淀着三峡移民与湖广填川的交融故事。如今,这座小镇正以乡村振兴的崭新姿态,书写着跨越三个世纪的传奇。
历史年轮:从里甲到重镇的建制变迁

慈云镇的历史可追溯至清初,彼时属江津县"笋溪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湖广移民胡氏宗族持"插占为业"契约在此垦荒,此地归八都管辖。宣统二年推行地方自治,八政乡三团的界碑立在笋溪河畔,先民竹制引水器灌溉的农田,与如今苗圃基地的智能滴灌形成跨越百年的呼应。

民国时期,慈云从团甲逐步建乡:1921年属八区三团,保长在刁家场茶馆登记壮丁时,隔壁面坊正研磨移民带来的小麦;1935年设慈云联保,办公处即今日"记忆供销社"旧址,见证过盐商账本里"川盐济楚"的商号;1941年正式设乡,为七年后地下党在此建立联络站埋下伏笔。

新中国成立后,慈云经历多次变革:1961年成立公社,集体劳作声回荡河畔;1984年复乡,柑橘车运往重庆时载着移民地契拓片;1993年撤乡建镇,首株桂花苗种下;2001年刁家乡并入,让地下党据点与承载镇名文化的老场镇实现融合。


5ab02cd7cac85835902c82fd2e7e51ce.png

暗夜星火:白墙黛瓦下的隐秘战线

1948年深秋的雨夜,乌云如墨般笼罩着刁家场,细密的雨丝敲打着青瓦白墙,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刁家场"世德小学"在夜色中若隐若现,看似宁静的校园内,一场无声的战斗正在上演。

学校阁楼的窗户透出微弱的光,那是油灯在闪烁。26岁的地下党员刁光明正屏气凝神,借着这昏暗的光线,用米汤在《增广贤文》的空白处抄写情报。油灯的火苗随着窗外的微风轻轻摇曳,光影在他年轻而坚毅的脸上跳动,映出他专注的神情。每一笔落下,都承载着革命的希望与使命。

楼下的教室中,进步青年们正在排练抗日话剧《放下你的鞭子》。他们压低声音,却难掩内心的激昂,台词声与雨声交织在一起。“老乡,你家里有人吗?”“我们都是苦命人啊!”一句句台词,似是对黑暗统治的控诉,又似是对光明未来的呼唤。

这座看似普通的乡村小学,实则是川东地下党的核心据点"刁家联络站"。教学楼的墙壁上,岁月留下了斑驳痕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暗格中,那台油印机静静藏着,它曾无数次运转,印制出《挺进报》江津版,将革命的思想像种子般播撒出去。地窖的入口隐藏在角落,那是转移党员的秘密通道,黑暗中,它曾护送无数革命志士脱离险境。

突然,一阵急促的狗叫声打破了雨夜的宁静。刁光明心中一紧,手中的笔顿了一下,眼神瞬间变得警觉。楼下排练的青年们也停下动作,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好在,狗叫声逐渐平息,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又继续投入到各自的任务中。

根据江津党史研究室资料,最惊险的一次,国民党特务突袭时,教师将文件塞进学生书包,以"躲避空袭"为由转移至后山。如今,25平方米的刁家社区微型党史馆(位于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二楼)重现了这段历史,斑驳的马灯、褪色的党旗旁,游客能扫码收听当年"三长两短"的接头暗号。自2021年开放以来,这里已接待近4万人次,2024年被授牌"江津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ea655b75c7774a2688d73a3c2f95ccc5.jpg

迁徙史诗:三峡记忆与湖广遗风的交融

慈云镇移民文化馆的巨幅画卷上,2002年三峡移民肩挑背扛穿越长江大桥的场景历历在目。展柜中"江津欢迎您"的木质标牌,至今保留着当年插在移民新居地基上的原始痕迹。与现代移民印记不同,湖广填川的历史密码藏在老街建筑里——南华宫的"五岳朝天"风火墙延续着客家祠堂形制,胡氏宗祠族谱明确记载"康熙年间自麻城孝感乡迁此插占为业"的祖训。

"村民家风家训馆"内,曾国藩"家俭则兴"的手札与本地王氏"三代不读书,不如一窝猪"的俚语形成有趣对照。特别的是"移民契约墙"复刻的乾隆年间地契,记录着不同家族以"打平伙"(共同修渠)化解水源争端的往事,这种协商智慧至今影响着当地"院坝会"议事机制。

民俗新生:年猪节里的巴渝风情

腊月的凉河村广场上,老司公完成年猪祭祀第12道古礼"解秽"时,铜铃骤然作响。八名壮汉抬着披红挂彩的"年猪王"巡游,村民口中的祈福词仍保留着"杀个年猪肥又壮"的湖广方言。这场传承三百年的仪式,实为西南地区"杀年猪祭张飞"民俗的活态延续。

2024年第八届生态年猪节创下新纪录:直播间3小时卖出30万元腊肉香肠,冷链车直接停靠屠宰场装货。活动现场表彰的35名"好婆婆""好儿媳"事迹,被编成小品《孝老食堂》——其原型苗农涂涛创办的花卉公司,确有雇佣60余名留守老人、设立免费食堂的善举,相关事迹被本地媒体专题报道。


41766cc0edde59579f1cac5d5d8c08bf.jpg

河道新生:从"龙须沟"到网红打卡地的蜕变

曾因污水直排发黑发臭的慈云场河沟,2024年完成系统性治理:清淤765立方米、铺设生态管网2166米,并从千姿湖引入活水。治理时融入的文化元素成为打卡亮点:河道沿线的图文展示区记载着孝老育苗班发起人涂涛的事迹,亲水平台的主题展区以老照片与插画对照呈现移民文化。

慈云场河沟治理后,凉河村依托"田园水乡果蔬小镇"定位,形成"一主两辅"产业格局:1.5万亩花椒套种甘薯"一地双收",1.2万亩苗圃与6410亩小水果采摘园相映。2024年通过无人农场、生态鱼等项目,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村集体增收近200万元。村民周静讲述的"水清岸绿"故事,被媒体称为"从龙须沟到幸福河"的典型,成为乡村振兴写照。

eecdef662932208e82c4461e1914fed4.jpg

绿色产业:苗圃里的现代农耕实践

慈云镇5000余亩苗圃基地中,智能灌溉系统与传统竹制工具并存。65岁苗农涂涛示范的"花椒+甘薯"套种法,实现"一地双收"年增收150万元。他创立的"孝老育苗班"培训超200名留守妇女,学员王芳管理的30亩苗圃年入8万元,相关模式被写入江津区农业农村委乡村振兴案例库。

"金色黄庄"的智慧农业实践更具前瞻性:无人机播种、传感器监测墒情已应用于水稻种植,抖音视频显示无人收割机效率提升3倍。2025年待建的"智慧果园",其3D数字地图精准种植方案已纳入江津区"十四五"农业规划。


4a0e7c98166e609cf9c1f0bebef8cfd5.jpg

地名溯源:匾额上的三百年时光印记

需特别澄清:慈云镇名并非源自宗教渊源,而是藏在一段乾隆年间的市井故事里。据《江津县乡土志》记载,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当地乡绅集资在老街兴建戏楼,竣工之日,文人墨客齐聚庆贺,忽见云雾自笋溪河蒸腾而起,笼罩戏楼飞檐,恰似仙山琼阁。主事者灵感突发,挥毫写下"慈航普渡,烟云缭绕"匾额悬于戏楼之上,取"慈悲如云雾遍洒人间"之意。此后,往来商贾、船工歇脚时皆以"慈云戏楼"为地标,久而久之,"慈云"二字便成了这片土地的名字,与九龙坡区始建于唐代的慈云寺并无关联。

现存慈云寺为2008年在原址重建,其建筑虽为现代风貌,但寺名直接延续了清乾隆年间戏楼匾额‘慈航普渡,烟云缭绕’的文化记忆。门楣上‘慈云’二字石刻以仿古形制复刻历史印记,成为地名传承的具象载体。
而真正承载岁月记忆的,是一街之隔的刁家老街——据老街居民世代相传,胡记面坊已有逾百年历史,现存的清代石磨与民国压面机,仍可还原湖广填川移民带来的小麦加工技艺。木柱上‘川盐济楚’的斑驳墨迹,虽因岁月侵蚀难以完整辨识,却与江津区地方志记载的川黔古道盐运历史形成互证,成为市井商业文明的活态化石。

结语
这座常住人口不足3万的小镇,用三个世纪的时光,书写了一部关于坚守与创新的史诗。从隐秘战线的惊心动魄,到移民拓荒的坚韧不拔;从传统民俗的传承守护,到智慧农业的大胆探索,慈云镇让我们看到: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普通人用智慧与汗水,在历史的沃土上,精心培育出的时代新篇。下一次,当你踏上这片土地,请记得用心聆听,那些藏在青瓦白墙间、回荡在笋溪河畔的动人故事。

f000fc707a6428dcf405d0401a1750e2.jpg

作者:清风,党员,70后,重庆市散文协会、江津区作协会员,新时代文艺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江津人才网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