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切换到窄版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立即注册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码登录
手机号码,快捷登录
快捷导航
网站首页
Portal
江津论坛
BBS
今日江津
江津概况
江津人才网
江津房产网
江津二手房
江津相亲网
二手交易
师傅到家
搜索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江津
本版
用户
江津在线
»
江津论坛
›
聚焦江津
›
江津概况
›
走进贾嗣古镇,看千年商埠如何迈向振兴之路 ...
返回列表
查看:
3313
|
回复:
0
[人文历史]
走进贾嗣古镇,看千年商埠如何迈向振兴之路
[复制链接]
江小仙
江小仙
当前离线
积分
17972
2553
主题
261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17972
发消息
发表于
昨天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来自
中国重庆
引子:龙登山巅的时空对话
站在海拔800米的龙登山巅,綦河如银链般蜿蜒于苍翠群山之间。山腰间的唐代摩崖造像历经千年风霜,最小的毗卢遮那佛仅寸余高,衣袂间却凿刻着"九龙捧圣"的繁复纹样。当地老人说,这是宋神宗年间,从政和尚用皇帝赏赐的衣钵钱凿壁请佛的见证;而山腰那方"吉地落龙山"的题刻,更牵出明太祖朱元璋避难时"失帅印复得"的传说。
最令人称奇的是龙王庙石缝中涌出的"灵泉"——螃蟹现身预示暴雨,小鱼游动则兆示晴好。这些跨越千年的故事与自然现象,让龙登山成为佛道文化与帝王叙事交织的神秘地标。
贾嗣桥:一座桥古桥的双面人生
綦河之上,青石板铺就的贾嗣桥静静矗立600余年。桥头石碑记载,明初商人贾四为"娶妻续嗣"捐资建桥,后人感念其德,以"贾嗣"命名集市。
但老船工王明德的讲述揭开另一重真相:"清代这里光盐仓就有七座,'贾市'(商贾之市)喊顺了才成'贾嗣',哪是靠一个商人留名?"2024年文物普查中,桥基出土的宋代"綦河渡"碑刻,更是佐证了其作为商埠的历史早于贾四建桥三百年。两种说法的碰撞,如同古镇的双重面孔——既有民间对善举的推崇,也暗藏巴蜀商道的兴衰印记。
明清时期,綦河百舸争流,贾嗣桥社区作为物资中转站,常住人口超万人,商铺鳞次栉比。而如今,三环高速、渝赤叙高速在此交汇,形成"20分钟江津、25分钟綦江、半小时巴南"的交通网。
这一转变背后,是贾嗣镇跨越百年的行政沿革:清宣统二年(1910年)属三才镇,民国时期设贾嗣乡,1958年改为公社,1989年撤乡建镇,1994年合并五岔、崇兴、龙山三乡。每一次行政变革,都深刻影响着古镇的命运——从农耕时代的乡野之地,到现代物流枢纽的崛起,贾嗣镇见证了江津东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缩影。2024年,贾嗣桥社区凭借"双网格"治理机制获评"无访社区",让古老商埠在现代治理中焕发新生。
桑蚕往事:一片叶织就的产业新篇
贾嗣蚕桑发展历史上,泛黄的1982年蚕匾与现代化桑葚酒生产线形成时空对话。上世纪80年代,这里曾是江津"万担茧蚕桑基地",漫山遍野的桑林与蚕房里沙沙的食叶声,构成农耕时代的独特记忆。"那时候家家户户养蚕,清晨去桑田采叶,露水能打湿裤脚。"85岁的老蚕农周德芳回忆道。如今,1200亩果桑基地种植着13个品种,台湾引进的长果桑最长达20厘米,白珍珠桑葚甜度高达22度,昔日的"蚕丝之乡"正以全新姿态延续桑蚕文化。
每年4月的"桑葚采摘文化旅游节"已成为现象级文旅IP。2024年,宣传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突破150万次,3万游客带来400万元收入。更令人惊叹的是产业链延伸:自动烘干线将桑葚制成酵素、膏方;与津予酒业合作的富硒桑葚酒获全国金奖,年销300吨;游客不仅能体验采摘,还可在"桑海"中尝试滑翔伞、摩托艇。星空露营基地"山河月色"负责人坦言:"我们把桑叶茶、桑葚蛋糕都做成了打卡点,年轻人最爱拍这种传统与新潮结合的场景。"
富硒传奇:一条鱼游出的富民路
綦河畔的润酷水产基地,20万尾瘦身鱼在活水网箱中悠然游动。养殖户胡波抓起一条鱼介绍:"这些鱼喝的是綦河活水,吃的是天然藻类,硒含量达0.015mg/kg,获全国首批富硒认证。"他独创的"过水鱼"模式,利用河流自然循环净化水质,既减少病害又提升口感。通过二维码追溯系统,这些鱼从鱼塘直达北上广高端餐厅,年利润超400万元。"以前卖鱼论斤称,现在按条卖,科技真能改变命运。"胡波感慨道。
政府投入中央资金建设冷藏库,解决运输难题,带动周边300户农民就业。更具创意的是"农业+文旅"融合:游客可参与富硒鱼垂钓,在农家乐品尝用桑葚酒腌制的"桑果醉鱼";直播间里,"声波养鱼"的科技场景吸引10万网友围观。这种生态与经济的双赢模式,让綦河沿岸的养殖基地成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
古镇新声:老手艺与新技术的共生交响
68岁的剪纸艺人张秀英戴着老花镜,指尖翻飞间,一张红纸化作栩栩如生的"龙凤呈祥"。"现在的娃娃连'囍'字都剪不圆,就知道用3D打印。"她佯装生气,却悄悄把孙女设计的剪纸纹样上传到电商平台。另一边,年轻人正用3D扫描技术复刻龙登山摩崖造像,让千年佛像"走进"手机屏幕。这种代际碰撞,在"村晚"、手绘京剧脸谱等活动中频频上演,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找到了奇妙的平衡点。
在贾嗣镇,"德政"二字不仅存在于历史传说中。59岁的唐宜会26次献血1万毫升,带动全镇形成"热血接力";退伍军人唐桂平三次下井救出中毒工人,成为居民口中的"平民英雄"。而在龙登山摩崖造像修复现场,贾氏第五代传人贾树耗时三个月,用传统工艺复原战国青铜鼎。"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在我们这代丢了。"他抚摸着斑驳的石壁说道。
结语:古镇的答案与启示
当夕阳余晖铺洒龙登山,綦河水面倒映着万家灯火。贾嗣镇的千年变迁,仿佛中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从龙登山的帝王传说、贾嗣桥的商脉基因,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和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这座承载着"善行若水,泽被千秋"精神的古镇,用千年历史与当代智慧证明:乡村振兴的答案,或许就藏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藏在文化与科技的交融里,藏在每一个普通人对土地的热爱与坚守中。
来源:清风拂过的痕迹
作者:清风,党员,70后,重庆市散文协会、江津区作协会员,新时代文艺青年。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即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浏览过的版块
今日江津
江津码头
渝公网安备50010702500469号
渝ICP备2024038480号-1
Copyright(c) www.e47e47.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